我们知道,撰文作诗,引经据典,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引经据典到食古不化,乃至险些是到了“照搬照抄”的地步,这就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小问题了。有网友指出郦教授的《旅夜作书》后两句险些是抄袭了宋代无名氏的诗:“渭平沙浅雁来棲,渭涨沙移雁不归。江海一身多少事,月白风清我沾衣。”(见《宋艺圃集》卷二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也有网友朝气地说郦教授的诗是“活剥古今诗,凑成打油诗”!
当然这都是一时的气话而已,可以一笑了之,不必放在心上。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所谓的会抄,冰犁的理解,是指“传承与创新”,也便是说,“继续传统,推陈出新,推陈出新”,是批驳继续,是食而化之,是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而不是照搬照抄,不是食古不化,就直接拿来用了!
清代张问陶在《论文》中有这样一首诗:文章系统编制本天性,只让通才有脾气。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去世不须争”,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文章,所表现的风格与文体,本来就有很大的不同;今人总喜好刻意去模拟唐宋时期的作品,只怕是白白地辛劳一场罢了。作者强调写作文章,重在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必为了模拟古人,而失落去了对自我的体认。清代墨客赵翼也有诗云:“满眼活气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秀士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实际上,古人在进行诗歌创作上都是在主见要“创新”!
以是,如果要问为什么很多读者和网友对郦教授的诗不看好,并不是别人跟郦教授过不去,也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所谓的“文人相轻”,也不是故意挑郦教授的刺!
冰犁认为,这是由于大家对郦教授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中华精良文化,须要每一代人更好地去传承,去创新,去发展,你郦波教授,作为中国国学的资深专家,有名学府的文学教授,当今中国的文化名人,这样一个大教授,大名人,大专家,其示范影响浸染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树立文化自傲,就须要这样有影响的文化学者进行积极有效的示范和推动,但如果在平常的诗歌创作中,只把古人的诗“囫囵吞枣”,不进行艺术的转化,不进行推陈出新,那就起不到真正的积极的示范浸染,让大家失落望了,那就不能怪读者们、网友们不买账啊!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郦教授这些年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上所做出的积极的贡献,我们也不能只捉住几首小诗写得不太好就不依不饶。传承和弘扬、创新和发展中华精良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的人共同任务!
末了,冰犁引用唐代墨客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来表达我的对诗歌创新的期待: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郦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