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伟大的遗命

- 年夜志壮志的树立

结束游历,回长安后不久,司马迁被选拔进朝廷,当了一名郎中官。
郎中官属郎官的一种,充当天子的侍卫和侍从,虽然秩别低,可作为政府后补官员,他们还是大有政治出路的。
也是职业所决定,当天子外出巡游的时候,郎官也常有机会随同天子外出,因而司马迁又有幸公款游历了西南、西北、东北,作为第一次游历的补充,那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名人修身治家宝典/书摘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封禅泰山,告功上帝。
这在汉朝还是首次,因而仪式格外隆重、严明、神秘,所有汉廷官员也都以能参加封禅而光荣,以不能参加而感耻辱。
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谈理应随从封禅并参与制订礼仪,可是命薄福浅,刚走到洛阳就病倒了,只得留下来调理。
司马迁风尘仆仆,自后赶来,司马谈已病入膏盲。
病笃之际,他紧扯儿子的手,老泪纵横地叮嘱道:“现今皇上承接千年大统,上封泰山,而我不得随行,这是命运啊!是命运啊!”稍停顿了一会,又紧盯着儿子说,“我的先祖曾做过兼职天文历法的史官,功名显赫,不幸后来家道衰微,我去世了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令一职,那时千万不能忘却我想要完成的著作啊!提及孝道,首先要侍奉双亲,其次事奉国君,末了要作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建功立业,留芳百世,使得父母也能分享这一光彩,这是最主要的。
周朝自幽王、厉王之后,王道毁缺,礼崩乐坏,孔子不得已,振作颓废,修复旧业,于是整理《诗》、《书》,创作《春秋》,学者至今还将孔子的著述当作宝典。
孔子去世后至今四百年了,诸侯相互吞并,战火连天,史籍文籍散失落毁绝,令人酸心容首。
如今汉家兴盛,天下一统,回忆这四百年间呈现出了那么多圣君忠臣以及更多为义节而捐躯的仁人志士,我身为史官却没有记述他们,断绝了天下的历史,我深感腼腆和不安,我的心情若何,你要好好想一想啊!”司马迁首流涕说:“儿子屈曲,请让我将您所搜集的史料整理编撰,不敢有丝毫的差错!”

司马谈是当时的大学者,他的宿愿便是写一部通史,以继续孔子的《春秋》,他也为此而奋斗了毕生,可是限于很多条件,他只是搜集整理了许多史料,还没有机会动笔就与世长辞了。
先父的遗嘱,司马迁铭刻在心,立志不负先父的重托,写一部可与《春秋》相匹等的信史来。
后来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父曾有这样的话:‘自周公去世后五百年天生孔子。
孔子去世后至今已近五百年了,该有人上继《春秋》,写一部通史了吧。
’先父原来是寄希望于我这不肖之子啊,我自当绍述先父的奇迹,怎敢推辞呢?”。
由此可见,司马迁将写一部信史不仅算作是先父托负给的任务,也算作是历史托负给的任务。
他当仁不让,从此开始全力以赴,为实现这一伟大空想而奋斗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