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

纱窗日落渐薄暮,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又是一个以少数优质诗歌留名诗史的唐代墨客
此篇七绝,便是其随处颂扬的代表作之一。

唐代经典春怨诗化用到词里又成了经典春词

无论诗题还是内容,这首诗都算不得新鲜。
以《春怨》为题的名诗,之前有李白,之后有金昌绪。
内容方面更不用说了,自汉代就有了这一题材。
有唐一代,宫怨扎堆。
只管有浩瀚作品争奇斗艳,刘方平这首《春怨》还是脱颖而出。

一、造句尖新,措辞精警动人。
这紧张表现在三、四句。
这两句属于看过就不会忘却的句子。
可以说是措辞美、韵律美、节奏美的典范。
尤其是表达春天的尾巴不用“春暮”而用“春晚”,可谓创造,从音律上讲,后者比前者更抑扬抑扬,从美学上说,后者也比前者文雅得多。
这两句太好了,一个被用作了电视剧名,一个被词人李重元拿去,在《忆王孙·春词》中化用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名句。

二、紧扣主题的重重渲染,可谓极致。
诗题《春怨》,如何突出春怨呢?从时序上,墨客将韶光定在薄暮,节序背景设在暮春,无论薄暮还是暮春,都是多愁易感的,墨客的双重设定使这一感情得到叠加。
意像上,墨客选择了“金屋”,其化用“金屋藏娇”的典故再明显不过,阿娇的悲剧故事又是一重渲染。
末了的“梨花满地”,既照料第三句的“春晚”,又是“春怨”的直接诱因。
春花已谢,春光又逝,斯人青春,还剩几何?这是墨客渲染的第四重。
然而“春怨”的根本,还在于末了的三个字:不开门。

由于这两方面教科书式的示范,该诗顺理成章成为宫怨题材中的代表篇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