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作者为了让整首诗更具艺术表现力,也会采取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的手腕,乃至先稍作蓄势,再逐渐生发和铺展,从而让全文交融贯通。

恰当利用呼应写法,可以使诗歌的构造显得紧凑严谨,比如王维的《新晴野望》,开篇紧扣诗的题目,结尾由景及人,表达了作者神往和眷恋田园生活的情怀。

盛唐有一位墨客也非常善于各种表现技巧,不仅运用娴熟,而且表达独特,充分表示出唐诗的艺术高度。
下面先容李颀送别王昌龄,写了一首佳作,首尾呼应,好诗总是百读不厌。

送王昌龄

唐代:李颀

李颀的一首佳作首尾呼应王昌龄读了也很冲动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嗟叹此离去,悠悠江海行。

李颀在盛唐开元年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后归隐故宅。
李颀善于七古题材,他的边塞诗格调悲壮,送别诗则非常蕴藉。
他与王昌龄是至交好友,彼此虽然聚少离多,但是只要有机会团圆,总是把酒言欢、赋诗抒怀。

李颀和王昌龄都是位卑名高,却在盛唐诗坛霸占一席之地。
他们才华卓越,年轻时也曾斗志昂扬,王昌龄的诗歌更是感情饱满、内涵深刻,李颀对他也是非常讴歌,这首诗就抒写了离去之情和不舍之意。

送别诗是常见题材,以是要别具一格就非常之难,不仅须要构思新巧,而且还需情绪朴拙。
这首诗用形象的暮景,表现抽象的离情,非常独到。

开篇交代韶光为傍晚,地点为洛阳的漕水;“送君”二字,则点明题目是送别题材。
“暮情”二字,领起全篇,接下来的五联,通过层层铺写出暮景,表达了自己的惆怅之情。

墨客走出荒寂的野寺,回望孤山,在残阳余晖中稍显出一抹亮色。
再转身前望,夕阳下清波悠悠,客舟荡漾;暮色苍凉,牵动离愁。
主客双方默默地喝着饯行酒,不仅难以尽兴,心中更涌起千愁万绪。

“举酒林月上”,表达出纵然良辰美景、奈何光阴似箭的惆怅,送别之后已是月挂枝梢,沙鸟幽鸣,让人辗转难眠。
墨客在恍惚间来到了莲花界,梦里的金陵幽邈惨淡,令人不禁以为痛惜若失落。

末了两句充满深情,“嗟叹此离去,悠悠江海行。
” 想起这次别离,作者便嗟叹不已,朋友一起远行,即将流落于悠悠江海之中,却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逢。

李颀的这首送别诗层次分明,意象丰富,充满深情厚谊。
作者开篇以一个“暮”字领起,然后通过夕阳微波、月上鸟鸣,以及夜来花界、梦里金陵,等各种暮景进行陪衬,如此点染手腕,使得全文意境幽淡,虽然不提一字不舍,但朋友间的深情却溢满诗行。

作者还非常把稳首尾呼应,结尾以景语结束全篇,用“悠悠”二字,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更有力地渲染出自己的朴拙情绪。

李颀少时家境殷实,后来家道中落,于是发奋读书,虽然担当过县尉,却逐渐厌倦了仕途,却喜与诗友们密切交往。
虽然唐代少了一位庸碌的小吏,却多了一位出色的墨客,也让后世可以有幸读到如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