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提“书信”都知道是信件。
古代的“书信”则是两回事。
“书”是信件,“信”是青鸟使,也便是送信之人。
如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自可断来信,垂垂更谓之。
”这里的“来信”便是前来提亲的媒人。
把“书”与“信”合成一个词的是《晋书•陆机传》。
唐人写诗才有把“信”单指信件的提法。
如大墨客元稹《书乐天纸》:“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封诗。
”此类例子举不胜举。

书信是实用性独立文体,写起来比较自由,但也要讲究格式。
古代书信大致分为给长辈、同辈、晚辈三种。
不管给谁写信,至少要有上款(受信人)、正文和下款(写信人)三个部分。
但是,在历史上这三个部分的先后次序并不一样。
汉魏六朝期间,常要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信人的姓名,像《报任少卿书》,写信者是司马迁,一上来便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写了正文之后,再来点谦词就不写署名了。
但在明清往后,一样平常是按照上款(受信人)、正文和题名(写信人)、日期这样的顺序写,一贯延续至今。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由历代利用、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格式。
一封完全的书信至少应包括六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

由于收信人的年事、身份、地位、职业不同,写信时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就要有相应的差异。
比如在称谓语中,给长辈写信,称谓语加敬称但不具名,如给父亲写信,称谓语加“大人”二字,提称语为“膝下”、“膝前”、“尊前”等,然后以“敬禀者”引写正文,末端祝愿语如“敬请福安”等,署名写“男(或女)某某叩禀或敬叩或拜上”,末了写上日期就可以了。
给同辈写信敬称要讲究一些,如给朋友一样平常称仁兄、师长西席等,比拟较亲近或年轻的朋友多用“足下”。
末端祝颂词用“安”、“祺”、“祉”等。
如果对方是公职职员,则应为“敬颂公祺”、“敬颂公绥”。
下款署名多用“某启”、“谨启”、“鞠启”、“手启”、“手书”、“白疏”之类的字眼。
给晚辈子侄写信可随便些,举头直呼其名即可,结尾问好与否关系不大,题名用“谕”、“示”、“白”等字。
老师给学生写信,题名只写名字即可。

什么是书什么是信古代的手札格式有什么规定

古代书信中一样平常不会涌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一是让人以为简慢,二是看起来没有文采,凡是碰着这种地方要委婉处理。
如给朋友写信,提到对方可用师长西席、仁兄、砚兄等。
写到自己可用不才、小弟。
说道第三方时用“彼”、“渠”等。
还有,国人向有“礼多人不怪“的习气,这点同样适用于写信,对别人用敬称的同时自己要多用谦称。
如称自己的妻子为内子、内人、拙荆,不能称“我夫人如何如何”。
自己给别人的东西运用“菲”、“芹”、“寸”、“薄”。
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献”。
请人家用饭叫做“略具菲酌”。
这类讲究很多,应加以把稳。

此外,信封的书写也要讲究,也要表示自谦而敬人的原则。
对付收信人的称谓,一定要用尊称(晚辈除外),在收信人名字、称谓之后一样平常要加“俯启”、“赐启”。
表明对方身份崇高。
明信片由于不须要开启,以是就不要写“启”和“缄”之类的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