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很多事,并不一定都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的。
明明很努力了,却没有达到预期结果。
怎么办?

就彷佛,本来兴冲冲地去见一个人,千辛万苦赶路过去,要见的人却没在。
怎么办?是沮丧地怨天怨地呢,还是另辟路子探求别样的乐趣呢?磨练的是一个人对待事情的心态。

古人在这方面给出了聪慧办理方案。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努力了却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怎么办向前人学这样的聪慧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张,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这是唐朝墨客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
墨客在这首古诗中表达出的情绪,波折起伏,也让人有很深的共鸣。

诗人为了寻访隐士,攀登了三十里山路,才来到位于山顶的隐士家。
但是到了隐士家,拍门却没有人,偷偷看屋里,只见到空荡荡的几案。
那隐士可能是驾着马车出行,定然是去往秋日的水畔垂钓了。

哎—— 就这样前后错过了韶光,不能见到自己所寻访的人,我一片殷切仰望之心全部落空。
这该怎么办呢?

是啊,这该怎么办呢?碰着这种情形,大部人的心里一定是充满了沮丧和失落望之情。

但是,墨客的眼力没有只是盯着空荡荡的屋子,而是把眼界转到了屋子外的自然风景中。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此时新雨滋润津润得草色青青,晚窗下传来阵阵松林的风声。
风光如此幽美,环境又是如此清幽。
墨客的心境随着他眼界的转移,一下开阔起来,不再拘泥于没有见到隐士的失落望之情中。

墨客俨然如隐士一样,背动手儿,走在这山顶茅草屋阁下小道上,沉醉于这里的一草一木中。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来此遇上如此清幽到极处的景不雅观,也就足够涤荡我的心胸和线人了。

显然,墨客已经悟得了个中之理。
千里迢迢来寻访隐士到底是为着什么呢?不便是寻得一个开悟吗?如今,虽然隐士没有见到,但是在隐士所生活的环境中,自己得到了一种释然。
这不正是寻访的初心吗?

我们在人生路上的追求,不也是如此吗?我们为着一个目标,苦苦跋涉,等到了那个高度,却也常常有不尽人意的感想熏染。
如果不纠结于那个结果,不雅观望一起上走来的风景,或许也能得到别样的乐趣。

“虽无宾主张,颇得清净理。
”墨客就算是不能与隐士相见尽欢,但是也得到了清净的禅理。
于是,墨客便:“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我这次来兴致已尽,很有收成,我这就下山了,我不必再等待隐士归来了。

墨客丘为寻访隐士之行圆满结束了,他为后世留下了这首经典的古诗,他更是为我们供应了一个对待事情的办理方案,这是一个聪慧的办理方案。

写到此,我脑海中也想起了《世说新语》中的一个故事: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个“雪夜访戴”的典故,很多人都知道。
这个王子猷,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可以说洒脱到了极致。

夜晚,大雪纷纭,一派雪景搅动得王子猷心绪难平,他一人饮酒吟诗,总觉不足力道。
他想起了好朋友戴安道,想把自己的心绪与好朋友分享。
于是,当即命人开船,乘一整夜的船,到天明时方到朋友住处。
到了人家门口了,却没有拍门而进,而是直接转身而返。

当别人问其缘故,他轻描淡写地说,我乘兴而来,现在兴致尽了,就回来了,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王子猷追求的是随性而为的乐趣,他雪夜乘船而行的路上,已经品尝到了他要的各类感想熏染,见不见到戴安道,并不是他终极目标。

人生平的乐趣,大都在走出来的路上。
一段路终点的那个小结果,只是人生之路的一个小节点而已,大可不必太在意。
漫漫人生路,过多在乎面前的得失落,只会让自己徒增悲哀。

人的幸福,由一个个不经意的冲动点缀。
努力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不要沮丧。
学会收割路途中的一个个小造诣,把这些小造诣串成人生过程的大收成。
既学会为自己的努力而冲动,也学会为自己的放下而冲动。
如此,我们的心境就更开阔,我们对待事情的办法就更聪慧。

文/刘渡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