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落下帷幕
作为唯一一位连续4年14次登上诗词大会擂台的选手
北京大学工学院直博生陈更
终极以5:2降服对手
摘得桂冠。
很多人大概想不到,
一位理工科学生竟然对古典诗词如此熟稔、如此热爱,
但正如陈更所言:
“我爱我的机器人生涯,它是我理性现实的左岸;我也爱我的诗情画意的诗词天下,它是我优柔感性的右岸。”实在,理工科的客不雅观理性,与古诗词的典雅感性,本就可以相得益彰。正如我们所熟习的化学知识,蕴涵在那些幽美典雅的诗句中,闪耀着诗意的光辉——
化 学 诗 词 大 会
广告
诗词经典诵读——《中国诗词大会》图书配套诗词精选作者:刘冬颖、申作宏、陈虎 著
当当
适逢春节,大家总会吟诵起这首随处颂扬的名诗——
元 日
【北宋·王安石】
炮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所作的七言绝句。诗歌描写了新春之际燃放炮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等民俗场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展现了喜庆热闹的年节气氛,抒发了作者除旧布新、改造朝政的思想感情。
在这首诗中,不仅寄托着作者的政治空想。也蕴含了化学的神奇事理:炮竹之以是能发出的清脆响亮的爆炸声,正是由于黑炸药的浸染。
炸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其紧张身分是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当三者按一定比例稠浊加热就会发生剧烈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常日表述为:
S +2KNO3 +3C=3CO2↑ +K2S +N2↑(点燃)
硝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使木炭和硫磺剧烈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和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由于体积急剧膨胀,压力剧烈增大,于是产生了爆炸,并发出震耳欲聋的炮竹声。
不才面这首诗中,对付烟花炮竹燃放时的残酷景象,有着更为详尽细致的描摹——
烟 火 诗
【宋·赵孟頫】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街红。
纷纭残酷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本诗作者是宋末元初大书法家、墨客赵孟頫。诗中描写了烟花燃放时如桃红柳絮飘扬,似流星划落夜空的绚丽景象。而这五光十色的美景实在便是我们化学中所说的“焰色反应”。
焰色反应,也称作焰色测试及焰色试验,是某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分外颜色的化学征象。如钠盐发黄光,锂盐显红光,钡盐是绿光,而镁、锌等金属粉末则会发出刺目耀眼闪亮的白光等。
古人正是利用这样的事理,在制作烟花时往炸药中按一定配比加入各种金属盐和金属粉末,从而营造出了这“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街红”的绚丽画面。
石 灰 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点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这首妇孺皆知的《石灰吟》,相传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于谦幼年所写。全诗笔法凝练、措辞朴实,托物言志、以物喻人,通过对石灰的吟颂,表达了自己大胆无畏,刚毅不屈的高洁志向。
此诗不但是于谦人格襟怀的真实写照,还生动描述了持续串的化学反应:经由“千锤万凿”,人们从深山中开采出了石灰石(紧张身分是碳酸钙CaCO3)。而后,“粉身碎骨”的石灰石经由“烈火点火”,在高温下被烧制成白色的生石灰(氧化钙):
CaCO3 =CaO+ CO2↑;
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天生白色的熟石灰(氢氧化钙):
CaO + H2O = Ca(OH)2,
只管其水溶液变得浑浊,但却“浑”不怕,由于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又会天生白色的碳酸钙,重新变得坚硬“明净”,留在人间:
Ca(OH)2 + CO2= CaCO3↓ + H2O
除了《石灰吟》,于谦还曾写过一首吟咏煤炭的诗作——
咏 煤 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鼐彝原赖天生力,铁石犹存去世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劳出山林。
本诗同样是托物言志,借描写煤炭的开掘过程及其蕴藏的热能,表达了诗人为国为民甘心赴汤蹈火的自我捐躯精神。
煤炭是一种分布最广、最为丰富的化石能源,我国是天下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构成煤炭有机质的元素紧张有碳、氢、氧、氮和硫等,个中,碳、氢、氧占95%以上,碳和氢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元素,氧是助燃元素。燃烧充分时,反应为:
C+O2=CO2↑
燃烧不充分时,还会有:
2C+O2=2CO↑
2CO+O2=2CO2↑
分外情形下,则会有反应:
CO2+C=2CO↑
浪 淘 沙
【唐·刘禹锡】
其六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劳,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墨客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也是唐朝教坊曲名。个中第六、八首描写了古人淘金时的情景。并藉此或戳穿劳作与享受的不平,或抒发自己历经磨难、不改初衷的志向。
墨客之以是自喻为金子,正是由于其化学性子决定的。金是最罕有、最宝贵和最被人看重的金属之一。它的化学性子非常稳定,具有很强的抗堕落性, 在高温下也不随意马虎与氧气反应。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这恰如墨客的情操,只要“吹尽狂沙”,是金子总会发光。
客 从
【唐·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诗圣”杜甫在这首诗中写道:有客人从南方来送给我一颗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待官家来征收。可过了一段韶光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只能哀叹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搪塞官家的征敛了。
以往阐明此诗,多认为作者是借用传说,描述了珍珠的凭空消逝,以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实在,珍珠消逝的这一征象并非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化学反应。
珍珠紧张身分是碳酸钙,以及少量的有机质。碳酸钙难溶于水,但在湿润环境中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杜甫居室漏雨湿润,竹箱无防潮性能,珍珠中的碳酸钙碰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就变成了碳酸氢钙水溶液,其反应方程式为:
CaCO3 + CO2 + H2O =Ca(HCO3)2。
溶液中混有赤色物质,故而会形成类似血水的赤色液体。杜甫那个年代不具备这些化学知识,以是才会迷惑不解。
秋 浦 歌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歌》是“诗仙”李白的组诗作品。这是个中第十四篇,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墨客用雄浑的笔调,描述出了一幅气氛热烈、瑰玮壮不雅观的秋夜冶炼图: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而在这热火朝天的冶炼图景背后,包含着一系列化学反应。
古代炼铁一样平常因此赤铁矿石、焦炭等为紧张质料冶炼,赤铁矿的化学身分为Fe2O3,其反应过程首先是由焦炭与空气中的氧气天生二氧化碳(供应热源),然后天生的二氧化碳连续与焦炭反应天生气体还原剂一氧化碳,接下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天生铁和二氧化碳,从而冶炼得到生铁。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依次为:
C+O2= CO2↑ (点燃)
C+CO2= 2CO↑ (高温)
3CO+Fe2O3= 2Fe+3CO2↑(高温)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诗是唐代大墨客李商隐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生理,在哀愁、苦痛之中,寓有热切的渴望和执着的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动听至深。特殊是个中“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蜡炬成灰泪始干”,写出了那种甘心燃烧自己,无私奉献的情怀,同样也是一种化学征象的表示。古代的烛炬多由蜂蜡制成,其紧张身分是高等脂肪酸和一元醇所合成的酯类、脂肪酸和糖类。而现在烛炬的紧张质料则是石蜡,石蜡是几种固体烷烃CnH2n+2,个中n=17~35的稠浊物,紧张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以及硬脂酸,它们燃烧都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C22H46+67O2= 44CO2↑+46H2O (点燃)
2C28H58+85O2= 56CO2↑+58H2O (点燃)
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化学,
生活中时时充满着诗意。
我们吟诵诗词的富丽,
我们感想熏染化学的神奇。
无论感性的词章佳句,
抑或理性的科学剖析,
都带给我们无尽的冲动、无限的思绪。
那是诗歌所绽放的绚丽光芒,
那是化学所蕴涵的永恒魅力!
来源转载自:化学人生"大众年夜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