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美文诗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作品赏析

【表明】:

1、墟里:村落;

2、孤烟:炊烟。

2、接舆:这里北裴迪。

【韵译】: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

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

迎风倾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

村落庄里的炊烟一缕缕飘?。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

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评析】:

这是写景之诗,描述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

比自己。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抒发

了闲居之乐和对朋侪的真切情意。

??开头二句写景,着意刻画水色山光之可爱,虽深秋,山依然苍翠,水依旧潺流。

三、四两句,转而写情。
倚杖柴门,临风听蝉,神驰邈远,自由清闲。
五、六句又间

写景致。
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隧道山村落景致。
末了两句再写人情。
接舆、五柳、洁

身自好,高风脱俗。
风光无限,加之人物疏狂,怎不叫人情趣陶然?!

诗起句工对,颔联反而不对,实属不入格。
喻守真疑为首联与颔联颠倒错乱,如

若对调,则平仄格律既不失落粘,且在意义上比较自然。
“倚杖”句是看,接看“寒

山”;“临风”句是听,接听“秋水”。
此说有独到之处。

--引自\公众超纯斋诗词\"大众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简析】:

这首诗写出了闲居生活的从容洒脱,以及对世事的忘情。

《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个中,赋诗相酬为乐。
”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
首联和颈联写景,描述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墨客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墨客的闲居之乐和对朋侪的真切情意。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天景色。
时在底细毕露的寒秋,山间泉水一直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薄暮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奥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便是日日潺湲,逐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觉得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野外薄暮的范例景象。
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落,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拜别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腕表现薄暮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括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韶光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括的少焉。
“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称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时令和韶光特色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安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但这风景并非纯挚的伶仃的客不雅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由墨客主不雅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
那么,墨客的形象是若何的呢?请看颔联: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这便是墨客的形象。
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洒脱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不雅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墨客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陶文《五柳师长西席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落、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实则,这位师长西席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便是以陶潜自况的。
接舆,是春秋时期“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墨客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比较,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
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附近相亲的。
以是,“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更加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
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墨客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伶仃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
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
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拟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