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鸣,

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一次,纪晓岚乘船而行,遇一船与他并头而行,船上一个武士出了一副对联后,拉帆扬长而去,这副对联便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写尽前人才思急智的对联一路不雅赏一下吧

纪晓岚立时明白了 , 这是借用鲁肃和樊哙两位古人的名字写的上联。
鲁肃为东吴文臣 , 樊哙却是汉刘邦部下的武将 , 以此嘲笑文不如武。
纪晓岚一番思虑后,对出下联:“八音齐奏 , 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箫合与狄青、箫何是谐音 , 而且也是一文一武。
只是文官萧何能运筹帷握之内 , 决胜千里之外,绝不比武将逊色半分。

莲子(怜子)心中苦

梨儿(离儿)腹内酸

因“抗粮哭庙案”被朝廷敕令处去世的金圣叹,临刑时儿子前来送行,便出个对联让其应对:莲子(怜子)心中苦。
瞥见儿子并没有回应。
金圣叹便自己对出下联:梨儿(离儿)腹内酸。

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去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

一副死活诀别对,工致中透着字字珠玑;寥寥几字,写尽生离去世别之际的悲怆凄苦,听者无不动容。

袁世凯千古

中华民国万岁

这副对联一说为袁世凯规复帝制时所作,也说是袁世凯去世时有人写的挽联。

辛亥革命后,盗取了革命成果,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方案规复帝制,遭到全国民众的反对。

对联讲究对偶,此联中“千古”对“万岁”,对的工致,但“袁世凯”是三个字,而“中华民国”是四个字,从对联的对仗、工致角度来说,不太得当。

但意在解释袁世凯推翻革命,对不起中华民国,这点来看又别有一番意味。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明朝素以善对著名的蒋焘曾有一对。
话说有一日,家中客人见窗外正下着小雨,便出联云:“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冻”字拆开是“东两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十分奥妙。

这时,只见他从屋里抱出个大西瓜,切成两半,个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见客人纳闷不解,便补充说:“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客人赞不绝口。

“切”、“分”字拆开是“七刀与八刀,此联奥妙利用拆字,又富于生活情趣。

忠义孝悌礼义廉

一二三四五六七

话说清军入关后的一个春节,本是明臣却屈膝降服佩服后金的洪承畴,家门上就被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洪承畴一看,十分生气。

原来,这是一副骂人的对联,上联缺“耻”,下联忘“八”。
这分明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

文人向来文雅,却没想到连骂人也有一番文雅的艺术。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明朝宰相叶向高,一日途经福州,住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这是一副精彩的同旁对,每一个字的偏旁都是一样,且意思畅通,可见文人对对,考校的便是才思急智。

张之洞

陶然亭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与李文田对饮。
张一时兴起,以“陶然亭”出句,向李索无情对。
李文田冲张之洞笑道:“若要无情,非阁下姓名莫属矣。

话说这一个无情对,是对联的一个异种。
即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哀求绝对工稳,不得暗昧,但全联看去,上、下联的意思又得风马牛不干系。

李文田以人名“张之洞”对地名“陶然亭”,使得高下联词性对仗工稳,形式、词性无不对的工致,古之文人,才思敏捷可见一斑。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

彼无忌,尔亦无忌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

名相如,实不相如

于谦14岁赶考,恰巧主考官也叫虞谦。
考前点名,主考连叫三次“于谦”,皆无应答。
主考问为何不答?于谦说:“小生与主考同名,故不敢答。

主考顺口出了上联来宽劝于谦: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于谦一听,会心一笑,从容答对: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无忌”对“相如”,人名相互呼应,匆忙之间,对的何其工致,也不愧是从小便被称为神童的于谦。

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

师长西席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先,三秀士在后,

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清朝名臣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
张之洞出联:“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师长西席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上联既包含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
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
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虑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秀士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三教”指儒、释、道,儒排在最前面,“三才”指天、地、人,人排末了,与张之洞的第一第二相呼应,十分妙绝。

难怪张之洞吟读后不禁嗟叹说:“此诗人真乃天下奇才也!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

听闻徐文长是“天下才子”的杭州知府,派人将其找来,洋洋得意地吟出此上联,命他应对。
徐文长听后,并不答言,只是向知府举起一只手,摇了摇。

知府以为徐对不出,并问道:“你为何不对?”徐文长答道:“你是口出上联,我是手对下联,扬起手掌,便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

徐文长如此阐明,知府哑口无言。

对联本就多用于古时候文人相互考较比试,讲究的便是应对的韶光要短、对的须要工致,对文人的知识储备哀求很高,短短一副对联,就足以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才思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