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虽然数量不多,据记载,满打满算只有四十余首,只霸占刘禹锡平生作品数量的百分之五,但是他的咏史怀古诗的风格和质量绝对超乎同代墨客之上,其内容之精妙,思想之甚远,艺术之精进不是别的诗坛大家可以比拟的,因此完备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因此有说法称刘禹锡为中唐期间最长于咏古的墨客,一点也不为过。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可以作为一种文学载体来剖析,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研究中唐期间的干系历史。

一、刘禹锡怀古诗抒发自我情怀

刘禹锡,别称刘来宾,字梦得,有着“诗豪”的称号,河南洛阳人,是中唐期间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与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入朝为官,官至监察御史。
经历了一次政治改造后,被贬谪他乡,晚年又成为太子来宾,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诗的最大的措辞特点便是刚强豪放,从中就可以体会到刘禹锡武断的政治空想以及深刻的哲学思想。

刘禹锡的咏史之作,侧重于抒发主不雅观感情,通过历史事宜与自我情怀结合起来,用意十分明确,感情基调基本上都是悲哀沉郁的。
有两首可以简要概括:“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这两首咏史之作都是借用了汉代的历史进行抒发论述,前一首是说卫青和霍去病二人的权势发生了变革,卫青部下的人都纷纭投靠了霍去病,有一个叫做任少卿的人却始终陪伴在卫青旁边不愿离开。
后一首说的是有一个叫做贾谊的人由于得不到汉文帝的重用而只能被贬到他乡,而朝中那个只有“戏车”之技的卫绾却受到了看重。
墨客的感情基调是很清楚的,前一首诗中,刘禹锡高度赞赏了陪伴在卫青旁边的任少卿,借由任少卿的所作所为来抒发自己不向恶势力低头,不趋炎附势的气节,后一首诗墨客刘禹锡抒发了自己得不到重用的悲愤,他将自己比作贾谊,空有一身才华和志向,却不得赏识,同时也通过讽刺汉文帝来表达对当今君主的不满。

通过上述的诗作,我们可以看到刘禹锡此时已经将笔触伸至封建统治的君臣关系,对其做了深刻的揭破和阐释。
在封建王朝中,用人只是凭借天子个人的喜好和判断,因此不看重元勋乃至杀元勋,主要奸佞之徒也是常有的事,刘禹锡就凭借自己的笔来江、对此类征象进行深刻的反响和揭破,借由评论汉朝之事进而对当今的不公正进行射影,汉文帝乃是明帝,也会犯这样的缺点,那么当今的圣上又是怎么做的呢?

商量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文学与文化的双重载体

二、诗作显国势,彰显中晚唐怀古伤今诗作风气

刘禹锡所处的时期,已经经历了盛唐期间,唐朝国运由盛转衰,开始走入下坡路。
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虽然中唐呈现出一片稳定的气候,但是也只是暂时的,刘禹锡有着政治家独到的眼力,他深知中唐已经无法再回到从前的繁荣,因此他对如今的衰落正视,在别人还对中唐表面的平和写诗吟唱之时,刘禹锡借由写怀古诗来抒发对当前的不满,因此开启了“怀古伤今”之风。
《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可以称得上是刘禹锡怀古诗的发轫之作。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间几次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到处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有一种浓郁的悲哀哀悼的情思,写出了金陵城昔日的繁华,而今只是一片黯然,曾经的辉煌,只成了让人感慨思念的东西,墨客四处飘荡,不知家为何处。
“萧萧”二字,正是秋意的表示,写出了无尽的凄凉。
自从这首《西塞山怀古》之后,刘禹锡又相继写出了许多名作,如《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凡百姓家”,又如《金陵五题·石头城》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将玉轮拟人化,几十今日已经不如当年的故国仍在,但是玉轮还是始终到来了,尽显当前的寂寥。
一个“围”字,不仅写出了金陵城群山环抱的繁芜地形,也显示出都城戒备森严不可近人的冷峻气质,而一个“过”字,也是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年代感,将当下金陵古城的历史感和冷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通过史实的比拟和辨析,时候警示着后人。
刘禹锡的怀古伤今诗其实对付当时的文人和绅士起到了影响,在刘禹锡之后,又相继呈现出不少人写出相似风格的作品,代表人物是晚唐的杜牧和李商隐,可以看出刘禹锡的怀古诗确实对付中唐期间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三、咏史怀古诗中尽显人生哲理,发人寻思

刘禹锡有着十分严密的个人不雅观点和人生哲理,同时他也是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代表人物,在当时可以算是哲学者的先驱,在怀古诗中,墨客每每会对付社会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用一种与时俱进的眼力来看待历史的变革规律,因此对付世事的变迁少了一分悲哀和落寞的情绪,对了一分看淡和向上的人生哲理。
如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悲惨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富含哲理,尤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透发出绝境中的无穷活气,给人以人生的鼓舞,表示出作者豁达乐不雅观的态度,墨客刘禹锡正是凭借着朴素辩证法不雅观点的支撑,才能看淡人生的不顺意,纵然是离开家乡十几年,在外乡做一个小官,他也能看淡。
这便是刘禹锡诗怀古而不泥古,伤今而不消沉的缘故原由,这也是他的诗歌能够高于他人,耐久不衰的缘故原由。
刘禹锡在浩瀚的怀古诗中,超越了传统思维,从现实出发对现实的进行评价,他会直接表达不满,也会间接抒发,他刻意将批评写入诗里,而不是一味地写他的不满,通过评价古今历史,独到地揭橥了自己的不雅观点,因此刘禹锡的怀古伤今诗也为晚唐乃至宋朝的“评体”奠定了根本,以是说,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一定层面上是一种文化载体,不仅表示了当时的文化风尚和朝廷事变,也对后世的文体产生了一定影响,更将他那种前卫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传播给文人雅士。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还长于将绵长的情绪和诗本身结合在一起,富于风雅的诗歌魅力。
以《阿娇怨》这首诗为例,“看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
”这首诗写的是陈皇后阿娇被汉武帝冷落的历史事宜,写出了她愿望被天子宠幸却始终不快意,遭受贬谪的失落意与落寞。
诗句前二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前阿娇被临幸时是多么风光啊,到处都是繁华雍容之景,而今却只有各处的落花,如此生僻,宫女迫切地过来传信,说天子已经临幸到了别处,这便是这个故事的结尾了,再无下文,然而整篇诗中都可以体会到陈皇后满心的埋怨之情。
刘禹锡善于写情绪,不在于他描写得有多么独到,也不在于用词多么奥妙。
而在于他善于不用正面描写,而用他人的态度和感官就可以反响出来。
这便是以诗写情的魅力。

结语

中唐期间国力由盛转衰,因此怀古诗涌现了,文人无法直接表达心中的不满,只能通过评论历史事宜来比兴当下的各类不公正,后人在赏析之余能揣测和品位墨客当时的处境。
刘禹锡生平不平,身负才华却不被重用,在外乡做官多年间已经独自释怀,正是由于被贬谪的那些年,才带给了刘禹锡淡泊名利、识破世事的人生哲学不雅观,才支撑着他一贯走到了末了。
同时,刘禹锡为先锋的怀古伤今诗派不断发展,影响到了当时以及后代,涌现了大量怀古伤今的诗词作品。
因此,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不仅是一种文学载体,是刘禹锡文学生涯的主要一个节点,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对付唐朝后期的诗歌基调的变革发挥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