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李白《把酒问月》:“上苍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是一种对宇宙之探寻的壮美。
总之,在古代诗歌中,有关“月”的吟咏比比皆是。
本文就让我们唐代墨客张九龄的一首《望月怀远》,来共同体会唐诗中著名的咏月诗的无穷魅力。
顾名思义,它是张九龄月夜怀念远人所作。
因此它的主旨便是以月象征美好的情绪,寄托张九龄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

值得留神的是,《望月怀远》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也便是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后。
按道理说,客居异域的人望月怀远,总是会充满感伤。
但张九龄的这首诗,却只见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
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是不露痕迹,动听至深。
这是张九龄《望月怀远》令人惊叹之处。
除此之外,最令人惊叹,百读不厌的地方,便是它一开头的千古名句了。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唐诗中著名的咏月诗一开首就是千古名句堪称绝唱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首先,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它的意思很大略,便是说在海平面上升起了一轮明月。
那么这句诗为何历来深受人称道呢?紧张便是其意境雄浑阔大,无一奇特的字眼,却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
相信你读罢这句诗,脑海中就已经有了一幅壮不雅观的画面:一轮皎洁的明月,正从你的面前,从海平面缓缓升起。

紧接着“天涯共此时”,解释张九龄从面远景,写到了心中人。
即想到远隔天涯的亲人,在这个时候也和自己一样,欣赏着天上的这一轮明月。
其旨意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相同,只不过谢庄是赋,苏轼是词,而张九龄是诗。
但它们均是咏月的名句,也均具有浑然天成的美。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则是张九龄对“怀远”开始着重描写。
它的意思是说,有情人由于通宵对着月色相思,从而怨恨这漫漫的永夜。
实在月是否“竟夕”通亮,对付一样平常人来说是绝不在乎的,但是对付张九龄这样怀远的人来说,某些程度上便是一种折磨了,由于会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进而就产生了对永夜漫漫的怨恨。

而久不能寐之后,墨客便想到了“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即灭掉屋里的烛光,披上衣裳走到屋外,直到露水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这两句实在与前两句的旨意相同,都是为相识释墨客的久不能寐。
“露滋”,解释墨客勾留韶光很长,也具有滋长不已的意思,显然呼应了前面的“遥夜”、“竟夕”。
以是这首诗的中间四句,实在便是奥妙地写出了墨客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末了,“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可以说是张九龄极其深情的一笔。
即张九龄在对月相思不眠之际,想要将饱含思念的月光赠予给远方的亲人,可又苦无没有办法,于是便想着还是去睡觉,大概能够在梦中与对方相聚。
思念本是无形之情,但张九龄却将其比作月光,顿时就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了,可谓构思奥妙,余韵袅袅。

综上所述,张九龄所写的这首《望月怀远》,从开篇两句的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到中间四句的详细描述彻夜难眠的情境,再到最后进一步抒写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均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是唐诗乃至古代诗歌中著名的咏月诗。
尤其开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堪称古今绝唱。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