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代公函的题目并不会言及详细的事宜,而是先点出上疏的大臣是谁,现居什么官职,有什么爵位,方便天子对上奏臣子有一个详细的印象,并且依照文章的内容给文章冠以不同的形容词,也便是文种名称。
遵论/请命/会议/覆/酌议/条议+爵位+官职+姓名+疏
比如“遵论”是指大臣奉命调查,完成后上交的调查报告。
“请命”是一位大臣为另一位大臣作保,向朝廷举荐人才,在朝廷职位调动期间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地。
这里的“会议”则不是当代汉语里的名词,在古代,它表示一群大臣经由共同商榷得出的结论,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三法司会审、九卿会审,“会议……疏”就类似九卿在结束会审后交给天子的报告。
例:“会议陕西道监察御史张三疏”
在标题之后,大臣们还要做一个简要性的概括,顺便吹捧天子几句,实际上这个概括才是我们当代人熟习的“题目”。
题:为恳乞/钦奉/敷陈/议处/陈言/申严+天恩/圣裁/明旨/末议/愚见+XXX(事宜概括),以/计/裨+好处/目的。
例:“题:为恳乞圣裁,也先犯大同,残虐百姓,积怨渐深,总兵王五中路军已就地安营,当速入城,以伸国威。”
概括完成之后,是一长串的套话,列出了一系列发文部门、受文部门,这也是在对文章进行一个任务明确,奉告天子这篇文章已经经由了哪几个过程的审核,如果出了问题,这几个过程中的官员就要肩负叛逆务,开始背锅。
该XX(六部)题,XXX司(六部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XX(六科)抄出,爵位+官职+姓名+题,奉诏书:“XXX(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钦此。又XXX(同上)钦此。钦遵,传奉/抄出+送司,案呈到部。
例:“该兵部题,职方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兵科抄出,陕西道监察御史张三题,奉诏书:“是”钦此。又前宣大总督李四疏总兵王五不日抵达大同,长途跋涉,兵将饥劳,奉诏书:“兵部看了来说”钦此。钦遵,抄出送司,案呈到部。”
末了,大臣们还须要对事情进行详细而严谨的推理,将事宜起因经由完全明白地记述,如果供应的建议方案比较多,还须要进行分类分段,用一道横线划在每段的开头就代表一件新的事变,并且署上行文日期。
当然,也绝不能忘了在结束语中再给皇上奉承几句。
看得XXX(详细事宜描述),臣等捧读圣论,仰见皇上XX(奉承语)。
日期+题,诏书:“XXX”钦此。
一、XXX(详细事宜描述)
一、XXX(详细事宜描述)
一、XXX(详细事宜描述)
例:
看得陕西道监察御史张三题称,昼夜行军三百里,路遇也先余部,通计阵斩寇级一百二十三颗,保全杀胡堡。然前寇尚有万人,围包大同已达数日,时不待人。后路军标下兵止三千,急难济事。宜委官调遣南兵北上应援,更赖总兵王五勇武,或直捣黄龙,或一战溃敌,或反间寇部,解大同重围之苦。
嘉靖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题,诏书:“依兵部议,见告王五务必善待士卒,当心急军哗变”钦此。
一、总兵王五即刻进驻大同城下,随时准备进攻。
一、急调南兵北上,沿途各府、州、县备好粮马,速速北运。
会议/遵论/覆/酌议/条议/请命+爵位+官职+姓名+疏
题:为恳乞/钦奉/敷陈/议处/陈言/申严+天恩/圣裁/明旨/末议/愚见+XXX(事宜概括),以/计/裨+好处/目的。该XX(六部)题,XXX司(六部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XX(六科)抄出,爵位+官职+姓名+题,奉诏书:“XXX(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钦此。又XXX(同上)钦此。钦遵,传奉/抄出+送司,案呈到部。
看得XXX(详细事宜描述),臣等捧读圣论,仰见皇上XX(奉承语)。
日期+题,诏书:“XXX”钦此。
一、XXX(详细事宜描述)
一、XXX(详细事宜描述)
一、XXX(详细事宜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