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酒:宫廷御酒传承百年

菊花酒,是重阳佳节的必备饮品,在北京房山,有名为“菊花白”的菊花酒,其酿造历史悠久。
据记载,“菊花白”原产自清宫内务府辖下“酒醋坊”,专供内廷。
同治元年传入民间,至今已历160载,传承七代。

当时,清朝宫廷为节约开支,遣散了一批宫人,个中便包括节制酿酒秘方的寺人。
随后,这几个人在北京西什库开办了“仁和号”,承办内廷的酒醋等生活用品。
20世纪80年代,在甄富荣、吴武支等人的努力下,老北京名酒“菊花白”的酿造技艺得以规复。

用料讲究是“菊花白”一大特点,基酒“南路烧”产自有悠久酿酒历史的北京良乡,是酒精度为65度旁边的暗香型白酒,经三次蒸馏将酒精度提升至78度,去除酒中的杂味与杂质,入窖陈储后方可利用。

重阳踏秋菊花酒桑葚酒京郊这些秋季佳酿值得一尝

“菊花白”用菊花为主料,辅以人参、枸杞、沉喷鼻香等二十余味名贵中药材,与基酒稠浊蒸馏而成,具有养肝明目、疏风清热、益气健脾、滋阴补肾之效。
“菊花白”集菊喷鼻香、药喷鼻香、酒喷鼻香为一体,三喷鼻香合一,其酿造技艺传承至今仍保持手工酿造的特点,配方科学、严谨,工艺讲究。

2007年,“菊花白”酒酿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菊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葚酒:千年桑葚酿成酒

近期,大兴安定新推出的桑葚酒上市,将安定桑葚与传统二锅头结合,打造桑葚酒产品。

大兴安定古桑园的桑葚酒。
新京报 耿子叶 摄

桑葚素有“夏日圣果”之称,每年五六月份,在大兴安定镇的桑葚就会定时成熟。
实在,大兴区栽培桑葚的历史已超过1500年,明清期间的白色桑葚,也一度成为贡品被送入皇宫。

目前,安定镇有35000株桑树,紧张分布在高店、前野厂、后野厂等村落,前辛房、马各庄等部分地区少量分布。
2010年,安定桑葚被批准履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桑葚和二锅头奇妙结合后,变成了露酒,颜色呈现出桑葚的紫赤色,酒中有桑葚的喷鼻香气。
“目前,桑葚酒采取隆兴号原浆酒与安定新鲜桑葚浸泡而成,根据工艺哀求,后续将采取桑葚低温发酵、压榨技能。
”北京隆兴号方庄酒厂王凤娟表示,第一年考试测验,厂里采购200吨安定桑葚,与隆兴号原浆酒结合,在陶缸中经由一年浸泡而成。
王凤娟表示,未来3-5年,酒厂致力于将安定桑葚酒,打造成大兴地区“地标产品”,作为北京礼物,走向全国。

葡萄酒:密云有个“酒乡之路”

密云区有天然优胜的酿酒地理位置,北京密云与法国波尔多地理纬度附近,景象和土壤条件类似。
湿润肥沃的潮白河两岸,已有300多年葡萄栽种与葡萄酒酿造历史。

近十年来,密云区大力推动葡萄栽种与葡萄酒酿造家当发展,打造了以张裕为龙头的“酒乡之路”家当带,逐步建立依托葡萄酒家当的栽种、酿造、仓储、物流、休闲度假等文旅家当。

在密云的“酒乡之路”,每年8月,夏黑、维多利亚、巨峰、美人指等鲜食葡萄争先上架,挂满枝头。
自2010年起,密云区在巨各庄镇培植“酒乡之路”,现已发展鲜食葡萄2100亩,酿酒葡萄1800亩,葡萄基地6家,葡萄长廊1万米,葡萄年产量达100万斤。

在“酒乡之路”上,有天葡庄园、酒乡之路“8号”、润之都、岩石、金山等多个农业园区,葡萄品种也有近20种。
通过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现在“酒乡之路”的全体采摘季可以从8月持续到11月中旬。

在“酒乡之路”不仅可采摘,还能品尝葡萄美酒,以张裕爱斐堡为代表的多个酒庄分布在葡萄长廊沿线,集酿酒、旅游、休闲以及葡萄酒知识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让消费者不出国门便能体验葡萄酒的文化魅力。

新京报 耿子叶 通讯员 刘飞

编辑 张树婧 校正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