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小雨不须归。

首先,还是先容作者。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长命,号玄真子。
唐代墨客,浙江金华人。
听说,他3岁就能读书,6岁会做文章。
他曾做过不大不小的官,受过不少折磨,始终不得志。
后来干脆隐居江湖。
但他写的《渔歌子》这首词,可了不得,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一贯随处颂扬,千古传诵。
下面就讲讲有关的故事。

张志和渔歌子赏析

第一个故事:颜真卿与张志和。

颜真卿便是大家所知道的那位大书法家,是所谓颜、柳、欧、赵书法“四大家”之一。
但他还是一位有造诣的官员,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年月里,他立了大功。
便是这个颜真卿却非常欣赏张志和。
有资料记载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玄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第二年到任。
张志和听说后“驾舟往谒”,那是暮春时节,桃花水涨,鳜鱼肥美。
面对如此美景,张志和、颜真卿与其余3个朋友即兴作词唱和。
第一个作词并唱和的便是张志和,他共作了5首词(我们要讲的是个中的第一首)。
接着颜真卿等4人也各作5首唱和,共得25首。
他们相互讴歌,非常高兴。
张志和更是激动不已,随即他弄来白色的丝绸,不仅把25首词全部抄录下来,而且给每一首词配上画图;所绘人物、舟船、鸟兽,烟波凤月,都合乎词中所写的内容,曲尽其妙。
听说,不一会就制成5本。
由此可见,张志和是精通诗词、音乐与绘画的奇才。

第二个故事:“渔歌子”与张志和。

大多数专家认为“渔歌子”这一词牌是源于张志和;唐崔令钦的《教坊记》,却说是大概源自民间渔歌。
于是,有人把唐代写“渔歌子”词的作品逐一列出,结果没有一首是写于张志和之前的。
以是,当代学者谭正璧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写道:“他(张志和)的渔歌后世用为词调之一体,故被推为词家之祖。
”可见,张志和的《渔歌子》在中国诗词史上,霸占多么崇高的地位呀!

第三个故事:中国天子、日本天皇与张志和。

唐玄宗与唐肃宗(唐玄宗之子李亨)都欣赏张志和,他原名是长命,志和之名是唐肃宗所赐。
此后,唐宪宗(唐代第12位天子李纯)在位期间,曾画像求访张志和的《渔歌子》,已不可得。
直到唐穆宗(唐代第13位天子李恒)年间,才被御史大夫李德裕找到。
但,该词的唱法已不得而知。
此后不久,《渔父词》传至日本,酷爱诗词的嵯峨天皇非常赏识,他竟然模拟张志和的《渔父词》也写了5首,题为《杂言渔歌》。
嵯峨天皇和唐宪宗、唐穆宗是同时期人。
那时的中国天子与日本天皇就如此看重《渔歌子》,从这个侧面可看出张志和在词坛上的地位。
而李德裕能够探求到张志和的《渔父词》,又能抄录下来传播于国内外,也值得大赞。

第四个故事:苏东坡与张志和。

苏东坡对张志和的《渔父词》非常讴歌。
他曾高兴地在张志和原作中加了一些词语,改为《浣溪沙》,自歌自赏:

西塞山前白鹭飞,

杨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小雨不须归。

他还在词前写了序:“玄真子《渔父词》(指第一首词,略)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今以《浣溪沙》歌之。
”后来,他还改写为一首《鹧鸪天》。

上面几个例子,就很能解释张志和的《渔歌子》自古以来随处颂扬的缘故原由了。

其次,阐明这首词中的几个词语。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也有说在湖北省黄石市的。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时令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成的宽边防雨帽子。
箬,一种竹子。

6.蓑衣: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7.鳜鱼: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不须:不必。

末了,欣赏这首词。

这首词非常好,但又非常不好讲。
为什么?一是由于写得太好了,二是由于讲这首词的作品也太多了。
而我却不想鹦鹉学舌,可又无独树一帜之才能,在如此尴尬的环境下欣赏张志和的《渔歌子》,岂不是自讨苦吃!
但是,当我想到“见仁见智”这个词语时,就释然了。
纵然如此,也不敢从艺术的角度去窥测《渔歌子》的匠心肠点,只想逐句讲讲我对这首词的一些感想熏染。

1.“西塞山前白鹭飞”。
看到“白鹭”,我想到了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接着想到了郭沫若的散文《白鹭》。
郭沫若写到了白鹭的站立:“晴天的清晨每每瞥见它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也写到了它的飞行:“薄暮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我想,杜甫写白鹭“上上苍”,是不是表现墨客昂扬向上的姿态?而郭沫若既写白鹭的“站立”与它的“低飞”,是不是也在暗示他的独立人格与低调的人生姿态?那么,张志和写“白鹭”写“飞”,除了形容鱼米之乡的勃勃活气外,是不是也在隐喻自己离开官场后,那种“天高任鸟飞”的自由与快乐呢?

2.“桃花流水鳜鱼肥”。
所谓“桃花流水”,便是指桃花水。
每年二三月间,北方有的地方冰雪还未化尽,而江南已是桃花盛开、溪满河溢的时候了。
于是,鱼群便会逆水而上,也来享受这早春的大好风光。
唐代墨客戴叔伦《兰溪棹歌》中有“兰溪三月桃花水,半夜鲤鱼来上滩”的句子,彷佛是专为张志和这句词作表明似的。
不过,与戴叔伦不同的是,他不写鲤鱼,而是写鳜鱼。
一个“肥”字,不仅使读者不雅观赏到鳜鱼那胖乎乎的样子及其美人似的游姿,还使读者感想熏染到鳜鱼强大的诱惑力,足以使人馋涎欲滴。

3.“青箬笠,绿蓑衣”。
这是说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
可这个人是谁?他在干什么呢?有人说,这个人当然是作者。
我说:恐怕不一定。
情由如下:一样平常说来,戴箬笠、穿蓑衣的是渔父,作者可能便是写渔父垂钓或在水中捕鱼的情景;但,也可能是作者同他好友们一起,像渔父一样戴着箬笠、穿着蓑衣在水中划船捕鱼,或者就在岸边垂钓的活动。
如果说这个人便是作者自己,恐怕欠妥。
由于,如前所说,我们所讲的只是作者所写5首《渔歌子》的第一首,更何况当时还有颜真卿等人的唱和之作呢。
读者可以想象,当时作者与他的好友们,是不是还可能拜渔父为师,客气学习水中冲浪捕鱼,以及在岸边专注垂钓的技艺呢!
这是多么有趣而又惬意的生活呀!

4.“斜风小雨不须归”。
末了这句,应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
词中的“斜风”与“小雨”,不是各自独立的,也不仅是二者互衬的,而是与前面所写的“山”“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白”“飞”“肥”“青”“绿”这些词语中蕴含着的物与景、动与静、远与近、高与低、色与声等,有机地领悟在一起,绘成一幅渔翁烟波垂钓图,奏出一组山水共鸣交响乐。

这首《渔歌子》全篇只有“不须归”3个字是直接抒怀,别的都是通过写景隐喻作者思想感情的。
以是,如果说“斜风小雨不须归”是点睛之笔,那“不须归”便是眼睛中那颗圆润而又闪着异样光彩的眼珠!

我查找到一些资料,得知鳜鱼这种鱼紧张是捕食小鱼,春天时节肉就肥了,而晚上与清晨正是它们觅食的韶光。
以是,“不须归”3个字,是不是故意见告读者,作者与他的好友决定,本日晚上就不回去了。

再大胆预测一下,这里的“归”字,作者大概另有寄托;是不是暗中寄托他此生将徜徉于山水之间,长期过隐逸生活,不再回到官场之中的心情呢?须知,作者是辞官出来的,如果他想回去,那是随意马虎的。
比如,他的石友颜真卿便是大官,而且皇上也不会谢绝他回来。
皇上曾赏给他奴、婢各一名,听他使唤。
可他却给二人取名:男的叫“渔童”,女的叫“樵青”,还把二人配成夫妇;他也给自己起了一个号:“烟波钓徒”。

这样看来,我对“不须归”中的“归”字的预测,恐怕也有点道理。

对张志和的这首传世之作,我的体会只能如此了。
我不能用“江郎才尽”形容自己,倒是以为用“黔驴技穷”这个词更好一些。
剩下的就请我的学生与友朋研究与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