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1赏心亭2

宋 •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3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4。
落日楼头,断鸿5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6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7?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华8。
可惜流年9,忧闷风雨10,树犹如此11!
倩12何人唤取,红巾翠袖13,揾14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及备考集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来自古典诗词悦读

【词句注释】

1.建康:今江苏南京。

2.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不雅观赏之胜。

3.遥岑(cén):远山。
韩愈 、孟郊《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

4.玉簪(zān)螺髻(jì):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5.断鸿:失落群的孤雁。

6.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这里该当因此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7.“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
其余,《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写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8.“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英气不除。
”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
”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
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落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高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
刘郎:刘备。
才华:肚量胸襟、气概。

9.流年:流逝的光阴。

10.忧闷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斟酌,能几许,忧闷风雨,一半相妨。

11.树犹如此:出自北周墨客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又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堕泪。
”此处以“树”代“木”,抒发自己不能抗击仇敌、收复失落地,虚度光阴的感慨。

12.倩(qìng):拜托。

13.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14.揾(wèn):擦拭。

【口语译文】

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
纵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
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号泣声里游子悲愤压抑,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

别提家乡的鲈鱼肉风雅味美,只管秋风吹不会像季鹰不归?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
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
借光阴如水忧闷国势如风雨,树犹如此倩人谁能去换来啊?就让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为我擦去英雄失落志时的热泪。

【创作背景】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贯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纵目了望祖国的山川景致,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一说此词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作品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怀,情和景领悟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蕴藉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冲动大方年夜方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不雅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致。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涯。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迢遥天涯,天水交溶气候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贱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纵目了望,瞥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不雅观景致。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致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闷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民气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的情景,可以融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哨,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各类,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怀,由客不雅观而及主不雅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统统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时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这天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颓败。
“断鸿”,是失落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出生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因此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落地之意,对付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贯采纳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以为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措辞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范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沙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抚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疆场立功的年夜志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陪衬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干。
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次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烦闷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年夜志壮志无处施展的迫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其余,“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范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取了运密入疏的手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规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末了“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
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绪传染。

上片写景抒怀,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还乡。
(见《晋书。
张翰传》)现在深秋季候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流落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抵家乡,又谈何随意马虎!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华”,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便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讯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高下床呢?(见《三国志。
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疑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零散小人,有何面孔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回籍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了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样平常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蕴藉,“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闷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
流年,即光阴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
言语》,桓温北征,经由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惦记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梦想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光阴流逝,北伐无期,规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年纪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由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便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倩,是要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扮服装,这里便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抚慰。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期的抵牾有充分反响,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利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本日仍旧具有极其强烈的传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布告,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六十四岁中兴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生平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激情亲切洋溢、年夜方冲动大方,富有爱国感情。
有《稼轩是非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备考知识梳理】

1.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描述了一幅若何的图景?

答:描述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涯,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的壮阔图景。

2.用典是诗词中常常采取的一种修辞手腕,墨客常借它弯曲达意。
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忧闷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意?

答:一方面作者借桓温北伐来表达自己对北伐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表明了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景物描写具有若何的特点?

答:用比喻,将远山比作玉簪和螺髻,写出山的多姿。
(1分)借景抒怀,借“献愁供恨”的远山抒产生发火者的忧闷和怨恨。

4.简要剖析词中划线句的表现手腕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怀。

答:借用典故,(1分)表明作者不肯去追求享受,决心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空想奋斗到底。
(2分)

5.作者是若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请结合全词加以剖析。

答:①借楚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意象,营造空寂凄清的意境,来陪衬自己的“登临意”;

②借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③借张翰、许汜以及桓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表现手腕。

答:①善用典故。
下片连用张翰见西风起而辞官、刘备鄙视许汜、桓温感伤岁月流逝三个典故,表达词人丰富繁芜的思想感情:有家难归,有志难伸;不求私利,斗志昂扬,以国事为重;岁月蹉跎,韶光易失落,年华虚度,悲哀之至。

②综合利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手腕。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句中,“玉簪螺髻”是比喻,以远山为本体:“献愁供恨”是比拟,以山拟人。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句中,“落日”、“断鸿”则有象征意味,薄暮落日,令人遐想到南宋国势衰微;离群的孤雁,则使作者遐想到自己和宋朝百姓背井离乡的遭遇。

7.找出利用了比喻手腕的词句,并剖析其比喻义。

答:①“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迢遥的山岭,像美女插着玉簪的螺髻。
这里移情入景,将清丽秀美的山景人格化,比喻为一个满赍恨恨的姑娘,表达了作者满赍恨恨的心情。

②“落日楼头”:落日比喻南宋国势颓败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凄凉心情。

③“断鸿声里”:断鸿指失落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出生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8.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词人若何的心情?

答: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有:辽阔雄浑的江天、清丽秀美的远山、楼头斜照的落日、断鸿失落群的孤雁,这些景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空寂苍凉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愁怨孤寂的心情。

9.江南游子”中“游子”指的是谁?表达了词人若何的情绪?

答:词人自喻,辛弃疾渡江南归,原因此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南宋统冶集团对付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一贯采纳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以为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表明作者飘零的出生和孤寂的心境。

10.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作者用了哪几个表动作的词,这几个表动作的词表达作者若何内心感情?

答:表动作的词是:看、拍、会、登。

“把吴钩看了”, 吴钩本是沙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以物比人,陪衬词人空有满腔年夜志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烦闷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年夜志壮志无处施展的迫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规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心腹。

11.与上片比较,词的下片借用典故,描写的工具由景变成了历史人物。
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答:①季鹰乐于归隐。
出自《晋书张翰传》及《世说新语识鉴》篇,是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莼羹鲈脍的故事。
这是一个反面典故。

②许汜谋取私利。
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是刘备责备许汜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的故事。
这是一个正反两面典故,刘备是正面,许汜是反面。

③桓温慨叹光阴流逝。
出自《世说新措辞语》篇,是桓温经金城见所种柳树而叹年华流逝的故事。
这是一个正面典故。

12.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答:①作者用张季鹰乐于归隐典故, 既表明自己所处南宋时的政治环境与张季鹰相似,朝廷也是昏庸阴郁,又表明自己虽处困境,却不愿像张季鹰那样弃官回籍,为全身远祸而归隐,要不忘国事,努力抗争。

②用许汜谋取私利和刘备雄才大略典故,意在表明只管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但也决不会像许汜那样去经营个人的舒适生活,而要像刘备那样肚量胸襟年夜志壮志,决斗疆场。

③用桓温慨叹光阴流逝典故,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

1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若何的心情?

答:倩,是要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扮服装,这里便是指代少女。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劝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抚慰。
写出了英雄失落落的孤独与痛楚心情。

14.下阕结句在构造上、情绪的抒发上有何浸染?

答:墨客的苦恼没有人能够理解,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
呼应上片末“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更深一层地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15.“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
”这一句既是倒装句,又是比喻句。
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幽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
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
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便是愁和恨的化身。
从表现手腕看,这里用的又是什么手腕呢?请做简要剖析。

答:这一句用的是移情(拟人也可以)的手腕。
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不雅观景物带上了主不雅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D)

A.上片开头两句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词人触景生情,这一清秋景象触发了其内心的愁情。

B.“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选用具有范例意义的动作,抒发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C.“可惜流年,忧闷风雨,树犹如此”这三句,是整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由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了最高潮。

D.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
作者通过正用张翰和恒温的典故、反用许汜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丰富而繁芜的情绪内涵。

解析:D。
正用张翰和恒温的典故”缺点,“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晋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菱和鲈鱼脸的美味,遂弃官还乡的典故,表现自己不学张翰秋风思归,耻于归隐,反衬自己肚量胸襟复国之年夜志壮志!
以是张翰典故是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