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云霄〔明代〕
露重怜今夕,秋深试薄寒。
溪声乱篱落,月色动柴关。
菊密欲藏径,花娇故傍栏。
相看疑梦寐,秉烛问更阑。
译文
寒露节气,露已浓,秋已深,更要怜惜今晚的秋光。深秋的时令,景象一日日寒凉,让人感想熏染到了一丝微寒。
在篱落旁,溪水潺潺;在寒舍上,月色朦胧。
菊花喜好隐谧,要藏在路径旁。花儿打扮娇媚,故意傍着栏杆。
与花儿相互瞩目,仿佛置身于梦中。手持烛炬,欣赏花儿直到更深夜残时分。
注释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薄寒:微寒。
柴关:柴门,寒舍。
更阑:更深夜残。
赏析
这是明代墨客邱云霄的一首寒露节气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意境的渲染。从多方面写墨客对付寒露节气的喜好,表达了墨客对付秋光的珍惜,对付生活的热爱。
“露重”,露水很重,点明寒露节气。“怜今夕”,怜惜今晚的秋光。“秋深”,深秋的时令。“试薄寒”,给人送来了轻寒。“露重怜今夕,秋深试薄寒”,首联是说,寒露节气,露已浓,秋已深,更要怜惜今晚的秋光。深秋的时令,景象一日日寒凉,让人感想熏染到了一丝微寒。
“溪声”,溪水流动的声音。“乱篱落”,扰乱了竹篱的寂静。“月色”,月光皎洁。“动柴关”,惊动了寒舍。“溪声乱篱落,月色动柴关”,颔联这两句写得极美。什么样的人,才能听到“溪声乱篱落”,才能瞥见“月色动柴关”,多么美妙的句子,多么美妙的天下。在篱落旁,溪水潺潺;在寒舍上,月色朦胧。如此安谧的天下,只听到流水声,只感想熏染到月光寒,从侧面写出了寒露节气的景物特点。一个“乱”字 ,一个“动”字,将静景一下子写活了,变得热闹起来,灵动起来,真是了不得的炼字功夫,展示了墨客高超的审美力与艺术表现力。
“菊密”,菊花喜好隐谧。“欲藏径”,想要藏在路径旁。“花娇”,花儿打扮娇媚。“故傍栏”,故意傍着栏杆。“菊密欲藏径,花娇故傍栏”,颈联是说,菊花喜好隐密,要藏在路径旁。花儿打扮娇媚,故意傍着栏杆。
这两句非常俏皮可爱,一躲一露,一含羞一张扬,一隐逸一旷达,一下子将菊花的隐逸与其他花的张扬形成了光鲜比拟。在寒露节气,花儿们还珍惜末了的秋光,热闹纷纭,让人感想熏染到生命力的发达与残酷。
“相看”,相互瞩目。“疑梦寐”,仿佛置身于梦中。“秉烛”,手持烛炬。“问更阑”,欣赏花儿直到更深夜残时分。“相看疑梦寐,秉烛问更阑”,尾联是说,与花儿相互瞩目,仿佛置身于梦中。手持烛炬,欣赏花儿直到更深夜残时分。
这就很深情了。同是惜花,自居易说“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说:“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说:“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由此可见,墨客们对付惜花的深情,由来已久,且一以贯之。墨客仿古人之雅兴,秉烛赏花,正是对付寒露节气喜好的一种独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