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的“婵娟”表达了什么?
中秋节渐近,不由想起苏轼的那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个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随处颂扬的千古名句,也成了民俗中中秋节最诗意最美好的祝福。
一样平常情形下,人们都把这“婵娟”阐明为玉轮,这仅仅是最浅近的阐明。
那么,这“婵娟”两字到底表达了什么?
苏轼这首词引言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也便是说,这首是苏轼于1076年被贬往密州,政治上失落意,恰逢中秋节,晚上醉后,感情低沉,望着一轮明月,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借酒力写下了这首词。
开篇便是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上苍”,让整首词环绕思念与玉轮展开思考与想象,把人间的悲欢离合紧密地与玉轮的圆缺阴晴结合到一起,极富浪漫色彩,又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彷佛在说:人的荣辱悲欢就犹如这亘古的玉轮,阴晴圆缺是自然而又现实,我们没必要总是想到团圆,虽然我们彼此分离,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中秋的玉轮,在这节日里,共同的思念也便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
常日人们都认为苏轼用“婵娟”比喻玉轮,而笔者认为,苏轼词中的“婵娟”,不会是单指玉轮,更该是美好的寄托与象征。
二、“婵娟”溯源
追溯“婵娟”这两个字眼亦写作“蝉蜎”,较早是涌如今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中:“嚼清商而欲转,增蝉蜎以此豸。”蝉,知儿,蝉通婵,又可阐明为姿态美好;蜎,虫子爬行时屈曲蠕动的样子。“豸”,古书中指没有脚的虫子。以是,这“蝉蜎”是“姿态美好”的意思,李善阐明说:蝉蜎,烟艳飞腾之貌,也是说的这重意思。
后来人们逐渐用“蝉蜎”(婵娟)代指美好的事情逐渐演化成代指美人,形容美人曼妙优雅的举止。
唐代方干歌曰:“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这里的“婵娟”是说美人。阐明为姿态柔美静雅的妙龄女子,曲线玲珑,举止典雅。
用以形容美人还有南北朝的刘绘:“出没不易期,婵娟似惆怅”。
而司空图的“蛾眉新画觉婵娟,斗走将花阿母边”,这“婵娟”是形容美妙的姿态;到了陈陶的诗中“丘壑谁堪话碧鲜,静寻春谱认婵娟”,这“婵娟”又成了美好的意思。
在民间传说中玉轮上有一座月宫叫广寒宫,住着一位仙女嫦娥,以是墨客们看到玉轮,便产生美好的遐想,用婵娟代指玉轮。
由此可以看出,婵娟有多重意思,代指美好、代指姿态、代指团圆,代指美人,也可用于比喻玉轮,寄托了人们心中美好的期盼。
三、苏轼的“婵娟”来自何处
从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开始,西晋成公绥的《啸赋》、唐代李商隐的《霜月》、孟郊的《婵娟篇》等,多次涌现“婵娟”一词。而苏轼的“千里共婵娟”分明化用了唐代墨客许浑的“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唐代墨客张诂的“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苏轼在词中已经描述过玉轮,以是这“婵娟”两个字,不会是纯挚代指玉轮,这在古诗词中最忌讳的,由之,这“婵娟”有着更广阔的内涵,寓意美好与团圆,犹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勃的“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人间的离去是难免的,只要亲人长久康健快乐,便是相隔千里万里,心音也是相通的。
安谧如水的月华,洒向大地,照见我的情肠,许多韶光,思念胜似团圆。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推举:
《红楼梦》多次写“中秋”,贾府是怎么过中秋节的,有什么寓意?
四大丑女之钟无盐 40岁“中秋拜月”成王后?
文化丨《天龙八部》里萧峰中秋节:点滴情,深似海
古代的月饼长啥样?看看模拟《金瓶梅》的《林兰喷鼻香》里怎么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