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品赏析

诗词推荐│描写冬天的几首好诗

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
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瞥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
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弯曲有致,构思奥妙,别具一格。
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墨客被贬后的寂寞生僻之状和无限感慨。

《岁晏行》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

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

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昔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

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踏莎行·雪似梅花

年代: 宋 作者: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往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去。

作品赏析

吕本中这首词借梅怀人,写得迷离恍惚,含意隽永。

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风雅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胡仔说:“吕居仁诗清駃可爱。
如‘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东风旬日闲’,‘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而吕本中的艺术风格在词中则表示得尤为明显。
像《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菩萨蛮(高楼只在斜阳里)》等词中,都光鲜地表现了词人这种艺术风格。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照映的奇绝之景。
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每每说到雪,以雪作背景。
唐代齐已《早梅》:“前村落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宋代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
”正由于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墨客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
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落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
”而宋代王安石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附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 :“似和不似都奇绝”。
“似”是言色,“不似”则言喷鼻香 。
在朦胧月色之中,洁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民气旷神怡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
“恼人”即“撩人”,此阐明在诗词中习认为常。
那么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苦处?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暗昧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悬想。

江淹《恨赋》中名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
”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墨客的惆怅。
李诗说的是姑娘在湖上采蘋,秋日明丽、荷花红艳,但此景不使人欢,反叫人愁,这是由于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苦处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往事无人说 。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去了,景致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
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去 ”的“恨 ”。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抚慰。

“言情之词,必藉景致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去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
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
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大惑不解,那就失落却了意义。
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
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蕴藉美。
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末了一句“ 到今犹恨轻离去”点出。

这种艺术手腕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末了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腊日

年代:唐 作者: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占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典膏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作品赏析

此至德二年十仲春,还长安时作。
《小学绀珠》:五行始于祖,终于腊,唐土德,戊祖辰腊。
赵大纲《测旨》:唐以大寒后辰日为腊。

腊日常年暖尚遥①,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占雪色还萱草②,漏泄春光有柳条③。
纵酒欲谋良夜醉④,归家初散紫宸朝⑤。
口脂面药随恩典膏泽⑥,翠管银罂下九宵⑦。

(此诗腊日喜沾恩赐而作也。
上四言景,下四记事。
【张綖注】大寒之后,必有阳春;大乱之后,必有至治。
腊日而暖,此寒极而春,乱极将治之象,公故喜而赋焉。
朱瀚曰:雪色承冻,春光承暖,侵凌承全消,漏泄承尚遥。
【顾注】腊祭自应会饮,况当恩典膏泽下颁之日,下四用倒插,乃归重戴德意。
若先将口脂、翠管作联,散朝、纵酒作结,便觉板实少致。

①朱瀚曰:庾子山诗:“常年尾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沈休文诗:“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
”前半本此。
②《史记》:炎帝欲侵占诸侯。
《诗》:“焉得萱草。
”③《魏武纪》:“檄必恐漏泄。
”梁元帝诗:“徒望春光新。
”④《陈书》:太傅平秦王归彦,纵酒为乐,经宿不知。
⑤《长安志》:宣政殿北曰紫宸门,内有紫宸殿,即内衙之正殿。
⑥朱瀚曰:口脂面药,以御寒冻。
《景龙文馆记》:帝于苑中,召近臣赐腊,晚自北门入于内殿,赐食,加口脂腊脂。
《西阳杂俎》:腊日赐口脂腊脂,盛以碧镂牙筒。
《太平御览》:《卢公家范》,腊日上澡豆及头膏面脂口脂。
《前汉·郊祀志》:亦施恩典膏泽。
⑦【张注】翠管银罂,指所盛之器。
惠远侍:“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翻。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
笔墨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
部分文章推送时因各类缘故原由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浏览更多版权信息,别忘订阅版权云

┃版权云微信服务号:版权云 <- 长按可复制

┃内容征集邮箱:pr@banquanyun.com

┃版权印:www.banquan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