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961 年—1023 年),字平仲,华州下邽县(今陕西渭南)人。
他是北宋期间的名相,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也是宋初“晚唐体”墨客之一。

寇准出身名门王谢,其远祖苏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建大功,赐以官职为姓。

寇准资质聪明,勤奋好学,十五岁时能精习《春秋》。
他性情刚直,忠正无私,不避权要,多为民众所称道;但因他率意而为,“好刚赌气”,而为天子所顾虑,屡遭政敌打击排挤,多遭贬黜,终极卒于贬所雷州。

寇准

北宋天官寇准的词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原文】: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喷鼻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翻译】: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到了春末夏初了。
濛濛小雨中,一个瘦削的女子悄悄地独立在画阁外,面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喷鼻香从屏风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苦处。

遥想当年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
如今一别经年,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吗?嫁奁久未开,菱花镜上积满了灰尘,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词的详细创作韶光和背景,存在一些不同的说法。
有一种不雅观点认为,公元991年(太宗淳化二年),寇准被贬为青州知府期间,常常静思自己仕途的坎坷以及对仕途和皇上的不舍,感到失落落,从而写下了这首《踏莎行》。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闺怨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闺中女子在暮春时节的孤独寂寞和对离人的深切思念。

上阕描述了暮春的景象,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初小,营造出一种光阴流逝、春天拜别的氛围。
画堂人静,小雨蒙蒙,屏山半掩,余喷鼻香袅袅,进一步陪衬出环境的清幽和女子的孤寂。

下阕着重抒发女子的相思离情。
“密约沉沉”表示当初的海誓山盟还在心中,但离人却杳无音信。
“菱花尘满慵将照”则生动地表示出女子因思念而无心装扮的状态。
末了,“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她倚楼了望,无语凝噎,黯然销魂,那长空黯淡连着绵绵芳草,正如她无尽的思念。

整首词措辞细腻婉丽,情景交融。
以景衬情,将女子的哀怨、孤独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中既有对自然景致的细腻刻画,又有对人物内心天下的深入描摹,画面感极强,宛如一幅清雅脱俗的仕女相思图。

寇准虽为男性,却能以如此细腻的笔触描述女子的情绪,足见其文学功底和对情绪的敏锐洞察力。
同时,也让读者感想熏染到了光阴的无常和爱情的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