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句、篇三方面都要精益求精,才能写出精良的作品。
不过,在讲求的同时,还要把稳自然和流畅,避免过于明显的“雕刻”痕迹。

一、“词”的讲求,炼字

1、炼字

宋朝魏庆之在《墨客玉屑》中说到:

作诗在于炼字。
如老杜“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是炼中间一字。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是炼末后一字。
酬李都督早春诗云:“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若非“入”与“归”二字,则与儿童之诗何异!
葛常之

诗词创作中炼字与炼句需要留心哪些方面

这里的炼字,是指单个的字,以动词为主。
这种动词每每是一句诗中的诗眼,例如“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中,炼中间的字:过、动;“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炼末了一个字:隐、闻。

其余,魏庆之还说,“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如果不是“入、归”两个字,那么这两句与孩子写的诗没有什么差异。

2、典雅 菡萏与糕字

古人炼字的讲究,不仅仅但是单个的动词,对付“名词”也很讲究。
例如南唐中主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中,有这么一句:菡萏喷鼻香销翠叶残。

个中的“菡萏”是指荷花,《尔雅》 释草第十三中写到:

荷,芙渠。
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实在莲,其根藕.

在这里用《尔雅》中的词,除了平仄的哀求外,更显典雅。

古人用字,讲究最为过分的有唐朝的刘禹锡,听说:

“刘梦得作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
宋子京以为不然。
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 《邵氏闻见后录》

五经是指的《诗经》、《易经》、《尚书》、《礼记》和《春秋》,这都是古代读书人必学的作业。

宋祁笑话刘禹锡过于讲究,不过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代读书人诗中的字非常敏感,不好的字,就犹如米饭中的沙子一样,好的墨客是能够觉得到咯牙的。

3、代字的利用

墨客们在名词的讲究中,特殊要把稳“代字”的利用。

宋人沈干爹在《乐府指迷》说到: 

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
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
又咏书,如曰“银钩空满”,便是书字了,不必更说书字。

古人用红雨代替桃,用银钩代表笔,用青州从事代表酒等等,也是一种讲究,不过有的时候,代字不可乱用,否则失落之自然,令人生厌。

二、炼句

句的讲究,也便是古人说的炼句。
元朝的李冶在《敬斋古今黈》提到:

贾岛诗云: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
此固无可取者。
然倒其三二字云。
孤馆留人雨,长江送客风。
则便入诗家阃域矣。
《敬斋古今黈》

贾岛有残句: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
这样写诗,是初学者,没有亮眼之处,如果颠倒一下,写成:孤馆留人雨,长江送客风。
便是墨客的措辞了。

又俚俗壁闲语:风吹前院竹,雨洒后庭花。
其鄙猥甚者也。
若倒云:后庭花洒雨,前院竹吹风。
虽不能佳,亦粗可道也。
乃知作诗炼句为先。
《敬斋古今黈》

另有句“风吹前院竹,雨洒后庭花。
”更不好,如果改为:后庭花洒雨,前院竹吹风。
虽然也一样平常般,但是比原句要好一些。

实在“后庭花洒雨,前院竹吹风”与“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
”句法完备一样,比较于大略的主谓构造(风-吹-前院竹,雨-洒-后庭花)要好一点。

仔细看一下这两句,是状语前置:

后庭(地点状语)花(主语)洒(谓语)雨(宾语),前院竹吹风(同左);长江(地点状语)风(主语)送(谓语)客(宾语),孤馆雨留人(同左)。

那么更好一点的句法呢,文中提到的是:

孤馆留人雨,长江送客风。

这两句,是偏正词组:

孤馆(中)留人(的)雨,长江(边)送客(的)风。

孤馆留人、长江送客是润色语,雨、风,是中央语。

看过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同样的词语,至少可以利用三种句法:

风送长江客,雨留孤馆人。
主谓(润色语)宾

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
(状语前置)主谓宾

孤馆留人雨,长江送客风。
润色语+中央语=偏正词组

又:

风吹前院竹,雨洒后庭花。
主谓(润色语)宾

前院风吹竹,后庭雨洒花。
(状语前置)主谓宾

后庭花外雨,前院竹边风。
润色语+中央语=偏正词组

根据不同的押韵哀求,不同的句法组合,可以选择不同的句法,至于哪一种句法最好,则要看,这两句在整首诗的合营,只管即便与高下联不要利用雷同的句法。

​三、布局与章法

炼字也好,炼句也好,不可割裂来看,一定要放在整首诗中的位置来考量。

虽然有不少人作诗,现有句后有篇,但是“立意”仍旧是一首诗最主要的要素,炼句、炼字都要环绕“立意”。

一首诗,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情与景如何布局调度,犹如主帅行军布阵,前后有序、旁边呼应,这便是墨客的章法。

炼字的讲究也好,炼句的讲究也好,以自然流畅为上,不必过于雕琢润色。
不能为了刻意炼字、炼句而影响整首诗的折衷。

结束语

魏庆之《墨客玉屑》还记载了王安石的一个故事:

题云: 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
日斜奏罢《长杨赋》,闲制尘埃看画墙。
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扬》罢”。
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建’”

诗中的炼字,即句中要有诗眼;炼句,即要学会诗家语的精髓。
炼字也好、炼句也好,实在都是为了更好做事于主题。

同样的意象利用不同的字词来表现,效果不同,这是炼字之法;同样的字词,利用不同的组合办法,一定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是句法;同样的句子,前后顺序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是章法。

@老街味道

当代人诗词为何短缺古诗韵味?把稳这几点可以改不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