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致。墨客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绣成堆”三个字,语意双关,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引人入胜。
接下来的两句描写了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一道地打开了。这里用“千门次第开”的特写镜头来展现山顶行宫的雄伟壮丽。
接下来的两句是两个大略的特写镜头。宫外专使疾奔而来,身后烟尘滚滚。宫内贵妃深情款款,嫣然一笑。几个镜头看似互不干系,却都包含着墨客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因何而笑。墨客故意不忙说出,直至末了才委婉地给出了答案。“荔枝来”三个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极具讽刺。
首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墨客站在长安城回顾远眺骊山方向,只见那里的宫殿群与锦绣般的山岭交相照映,形成一片壮丽的景象。“绣成堆”既形象地表现了骊山及其周围宫殿建筑的繁复华美,又隐含着对统治者骄奢生活的批驳。
次句“山顶千门次第开”,描述的是华清宫中浩瀚宫门依次打开的场景。这一幕暗示了宫中的非同平凡的活动即将上演,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第三句“一骑尘凡妃子笑”,转而聚焦于一个快速奔驰的青鸟使,其身后扬起滚滚尘凡,引人瞩目。贵妃杨玉环看到这一幕,不禁展颜欢笑。这里的“一骑尘凡”,既是实写快马加鞭运送荔枝的情景,也是虚指皇家无度挥霍所带来的社会疾苦。
结尾句“无人知是荔枝来”揭示了前文悬念的答案--原来那一骑奔跑而来是为了将新鲜的荔枝送到贵妃面前。这句不仅展示了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至极,不惜劳师动众从南方长途跋涉运送荔枝,更借此事暗讽了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生活和对百姓疾苦的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