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吟文/朱海燕那一代小脚母亲与那一代紧握铁锹把的父亲穿越上天抖下的苦难风暴用铁石的汗水筑起淮河大坝意志的虔诚里缚紧讨厌的淮水那一代小脚母亲和千万艰费力作的父亲治愈发疯的淮河疾病使它变为一位丰盈善良的母亲河乳汁穿过父老乡亲的骨血和稻麦的身体孕育世代的子子孙孙飘摇不定的风雨洪灾转为阳光的天经地义
我的七连文/朱海燕我的七连,在路的远方通向它的路,都是烂差、变形的物象它在风折断翅膀的地方它在鹰视力达不到的地方它在黄沙钻不进去的地方它在云从高空看不到的地方它在稀薄的氧气不愿遛跶的地方它在太阳可以掠过头顶的地方它在月光低头能够偷看的地方我的七连,在路的尽头到了尽头,也不知它被捂在什么地方我的七连,在柴达木谛听东风的耳朵里藏在托素湖的眼角里凸凹的地形,像万千蜂巢的窗口我的七连,就坐窝在一个巢里似一粒摇在树梢上看不见的花蕾后来,去探求我的七连问遍黄色的千岭万壑它们说,飞向格尔木的铁路是它转化的形态
信封上的诗文/朱海燕一个旧信封从岁月的隧道,喜悦地进入我它来自昆仑,漫卷着生命禁区的风雪信封背面,写着“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朝八千里的希望和相思代表我,探试万里外的水温收信人,轻轻一句不要把诗写在信封上她谢绝了李商隐式的那片苦心在信的舞台上,此后皆是规规矩矩的穿行不苟言笑,一片阳光再不见仲秋的丹桂,春天的玫瑰如今,迈入老年联系不再写信不再从古诗里寻章摘句发言主题,皆是饮食,养身当初,唐诗若飞它个一年半载信,是否成为彼手牵手的剧本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从军,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辅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公民铁道》报任、首席、主任。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等。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央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培植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扬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心直接节制和联系的高等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种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报酬,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