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男儿,热血铸忠魂;枕戈待旦,百炼砺精兵。
本日,亦木君就带大家领略一下古诗词中的军人风骨,盘点那些亘古不变的热血与忠实!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发兵,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八一特别篇铁血忠魂沙场点兵古诗词中的军人风骨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发兵,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发兵,修我甲兵,与子同业!

《诗经·秦风·无衣》是一首读起来会让人热血沸腾的诗,字里行间有一种青铜的质感。

我一贯以为,这是一首军歌,句法整洁,节奏铿锵,当你读出它的一瞬间,就仿佛听到了几千年前战士血液澎湃的声音,那是被战役引发出来的力与美,三段的回环往来来往,唱出了勇往直前的气势。

或是在大漠的飞沙中,或是在落日的长河边,或是在天山的月明中,这溘然响起的战歌,那么洪亮,战士们相互鼓励着,声音高亢、目光武断。

披上了一样的戎装,带着一样的光荣与梦想,无需多言,我们便是共同担负死活的人,是彼此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的人。
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业,这是关于信赖、关于交情、关于团队信念最早也是最有力量的诠释,你不能倒下去,由于我不会放弃你,我们说好了要一起赢取胜利。

九歌·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去世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楚辞略为晦涩,我考试测验着翻译这篇诗作,大意是:将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两军战车交错、短兵相接。
旌旗蔽日、敌众如云,箭头交杂这坠地,战士们冒死地向前冲。
敌军的冲锋攻破了我们的阵地,左骖去世去了,右骖马也受了伤。
兵车陷住了,连带着马也被绊住,主帅亲自举起鼓槌猛击战鼓。
这战役杀得天昏地暗、神怨灵怒,全军葬身在这茫茫的原野。
战士们一去不返,魂魄迷失落在这莽莽荒原。
他们致去世都手握长剑身披强弓,身首异处了也忠心不改。
这是多么年夜胆忠实而又英武的战士啊,自始至终都是那样的终刚强坚毅不可凌辱。
你们虽然去世去,但是灵魂不朽,你们的魂魄在也是鬼中的英雄!

这个战役场面是那么真实惨烈,没有一点的主角光环。
这是一个带入的视角,字里行间都是吃力的,战役那么残酷、仇敌那么强大,“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必败的命运,但是那又若何“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作为军人,战去世便是我的末了的肃静。
这是楚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不屈叫嚣。

这首诗让人不禁想起困难的抗日战役,劣势中的中国战士苦死守着、红着眼睛坚持,真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
去世去的人一批又一批,是谁的儿子、是谁的丈夫、又是谁的父亲。
没有人不想活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祖国危难之时,总要有人挺身而出,“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那些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你们值得最好的赞歌。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冷月照边关,过去了多久战役还是不能停歇,亘古的明月、千里的边关,时空的辽阔让人感到畏惧不安,又徒生一丝苍凉,仿佛那些战乱没有尽头一样平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对传奇英雄的致敬,就像我们渴望着超级英雄一样。

我还记得自己在看电影《长城》时,看到马特达蒙在长城上撩妹、打怪兽时,内心一贯在吐槽,但是唯有张涵予饰演殿帅的葬礼上,那一声秦腔唱出“秦时明月汉时关”时,鼻子竟有一些酸,满天的孔明灯照着蜿蜒的长城,在时空的长河中,徒生一丝凄凉。

战役的主题那样残酷冰冷,唯有那迢遥的英雄让人热血沸腾,那是属于战士们的图腾,“但使龙城飞将在”,可是龙城飞将只是迢遥的传说,面对残酷战役,担负起保卫沧生的只有一个个普通的士兵,龙城飞将是这些士兵的精神寄托,是他们站在血流遍野的山河上,举头看到的满天繁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疆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是亲历过战役的人才写得出的词,字里行间满是金戈之气。
辛弃疾写给他的朋友说:老陈啊,我夜来闲居酒醉,醉中一次次挑灯端详自己的宝剑,灯尽而眠,梦中是号角洪亮、是大口吃肉的将士、是高亢洪亮的战歌,梦中的我校阅阅兵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梦中是一场激烈的战役,骏马飞奔、万箭齐发,仇敌崩溃了、我们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不朽的英名。
可是我这时候竟然醒了,而且剑光中看到自己都已经长了白发。

前面的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到了末了只剩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原来,那阳刚十足的军营、横戈跃马的战斗、彪炳史册的功名,不过是南柯一梦,这是若何的苦痛和无奈,又是若何的神往和愤怒!
光阴流逝,年纪徒增,白了头的将军怕自己等不到为国效力的日子。

纵是身老沧州,也会铁马冰河入梦,一夕身列行伍,那么生平都是军人!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月黑风高的寒夜里,有大雁在夜色被惊起,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逃跑。
我军以轻骑兵迅速追击,大雪落满了寒光凛冽的弓箭和宝刀。

这20字的小诗画面感极强,有一丝哥特风的味道,浓稠地化不开的夜色中,一轮明月突兀地亮着,群雁惊飞;骑兵们在漫天算夜雪中策马狂奔,宝刀的寒光在月光下凌冽。
清冷的寒气、漫天的大雪、激烈的追击,剪辑在一起,有一种电影般的艺术美感。

这统统都那么的安静,只有马蹄奔驰和雪花坠落的声音,但是这安静中有沸腾的热血、杀敌的无声叫嚣,有胜利在望的亢奋与紧张,这内外的反差,犹如暗夜中酝酿的闪电,而勇士们被黑夜和白雪勾勒出的英姿,是那样的刺目耀眼,宛如暗夜的战神!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长云暗淡、狂沙万里,从青海湖到玉门关,这是一条长长的边防线,孤城上的军人们肉眼看不见,但是这条千里防线是他们心中的信念。
山河在胸、家国在肩,是他们在这苍凉悲壮的边关景致中的崇奉。
在这荒凉的沙漠里,是不休不止的战斗,将士们身经百战,连身上的盔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他们就决不回籍。

“青海长云暗雪山”,是一幅辽阔厚重而又色彩斑斓的画卷。
青色的波光粼粼,白色的雪山皑皑,玄色的阴云翻滚,这是色彩浓郁而又肃杀的边关图,个中有色彩的碰撞,有明暗的对冲,色调显得圣洁而又苍凉。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多么艰巨的战役环境,边疆萧瑟、黄沙漫天,战事频繁、战斗艰巨,但是纵是金甲可破、生命可抛,他们终不放弃自己保家卫国的决心!
“不破楼兰终不还”, 掷地有声的七个字,是这群英雄共同的信念!
这个顶用了“楼兰”的典故。
汉朝,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在西域烧杀掠抢,严重阻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汉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领胜利归来,肃清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

我们赞颂铁血豪情,但是也从不回避那些苦难,由于有了这些苦难中的坚持,军人这个群体的意志品质才显得这样血肉丰满、难能名贵。

五千年纪月长河流逝,从诗经中“岂曰无衣”的年夜方壮歌,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秀”的自傲承诺,不变的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英雄梦想;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豪迈气概;是“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