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
陈子昂
贤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注】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注】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群。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剖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联赞颂贤人齐心专心为公,以济民救世为心,不梦想个人富贵的高尚风致。
B.诗歌第三联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创立道家,倡导寂静为本,为后文做铺垫。
C.“奈何”是墨客喟叹,表达对耗尽资财而以雕刻粉饰为尊贵的不解,含有批评。
D.“云构”“瑶图”一联渲染富贵浮华,暗讽武则天劳民伤财兴建佛像寺的行为。
2.这首诗与杜牧《阿房宫赋》一文比较,都有附近主题,但陈诗影响力明显不如杜文,为什么?请简要剖析。
题组二
阅读这首南北朝诗,完成问题。
效古诗
范 云①
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落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落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注】①范云,南朝齐、梁期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墨客。②阴山,横亘于今内蒙古境内,往东遥接大兴安岭;后句的“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③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此二句所言战事,为汉代名将李广、霍去病与匈奴展开的激战。④前军,指前将军李广;后句的“嫖姚”,指嫖姚校尉霍去病。⑤失落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此二句是说李广、张骞因意外的失落误与挫折而受到军法惩办。⑥今天子,指汉武帝。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隆冬的苍茫和凛冽,前句动中见静,后句则静中寓动。
B.“风断”“雾失落”两句,通过空间的转换,凸显塞外瀚漠的辽阔,衬托将士们征战的壮色。
C.中间四句描述出塞健儿接战强虏,“朝驱”“夜薄”突出勇挫强敌的豪迈之气,令人憧憬。
D.结尾两句,墨客热烈地惊叹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追古思今,感慨良多,寓不尽之意于言外。2.“效古诗”名为“效古”,诗中实在总有墨客自己的身影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剖析全诗是如何表示“总有墨客自己的身影在”的?
题组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风入松·福清道中作①
刘克庄
归鞍尚欲小徘徊,困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②。萧瑟捣衣时候,悲惨鼓缶③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注】①此词作于刘克庄从建阳罢官归莆田,途经福清之际。②金罍(léi ):饰金的大型酒器。③鼓缶:《庄子·至乐》:“庄子妻去世,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成玄英注:“盆,瓦缶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禁绝确的一项是
A.“孤负金罍”四字,写的是作者因病而不能饮酒消愁,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B.“萧瑟捣衣时候”运典写景,兼点季候。捉住富有特色的细节,勾起对昔日的回顾,抒发了吊唁之情。
C.“多情”一句是说自己于旅店住宿,虽然孤独寂寞,但有店主守灯陪伴,勉强可以得到安慰。
D.本词情景交融,词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妻子的深情厚意,读来自然真切,让人深感凄美悲痛。
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旬日夜记梦》中写道:“夜来幽梦忽回籍。”同是吊唁亡妻,苏轼在梦中都想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而现实中的刘克庄“归鞍”却“徘徊”,请结合诗句剖析刘克庄“归鞍”却“徘徊”的缘故原由。
答案与解析
题组一
1.B【解析】本题稽核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项“诗歌第三联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缺点,“西方”,佛教术语,指西方净土。“化”指佛教教行。这里不是用老子典故。从下边“雕刻以为尊”也可看出与道家无关。
2.①主题上,杜文用意更深,总结历史规律,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而陈诗提出追逐浮华只是增加物累,寂静无为才是正道,立意格局逼仄得多。②措辞上,杜文手腕丰富,长于铺陈,极度渲染和夸年夜,刻画物事更有力度;陈诗限于篇幅,只能点到即止。③构思上,杜文阐述、议论、抒怀结合,也利用比拟,更显伟大;陈诗也便是大略比对,构思大略。④文体上,杜文利用赋体,韵律气势较之陈诗的古体诗,要充足得多。
【解析】本题稽核评价诗歌表现手腕及主题的能力。从主题上看,《阿房宫赋》前文批驳秦国穷奢极欲,结尾深化主题,“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总结历史规律,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因而用意更深。而陈诗结尾“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是警告统治者向“愚民”夸示宗教场面,足以造成无穷的后患;玩弄聪明的结果,徒然劳民伤财,使政治更加昏乱,提出追逐浮华只是增加物累,寂静无为才是正道,立意格局逼仄得多。
从措辞上看,《阿房宫赋》措辞整饬华美,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样就从方方面面渲染出秦国的奢侈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使得主题表达落到了实处。而陈诗只是一首古体诗,篇幅有限,只能点到为止,如“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写出大兴土木,用金玉塑像造庙这样的奢侈摧残浪费蹂躏征象,只能从一个侧面展现问题。
从构思上看,《阿房宫赋》前面紧张是阐述和描写,如写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阵势,离心离德”,阐述六国被灭亡的惨状,“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而结尾则紧张是议论抒怀升华主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文中大量利用比拟手腕,起到了很好的浸染,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而陈诗三四句“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引出古代著名的贤君与暴君的例子,大略比拟,构思相对大略。
从文体上看,《阿房宫赋》是赋,利用了想像、比喻、夸年夜等手腕以及描写、铺排、议论等办法,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措辞精练,工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浑,风格豪放。而陈诗只是古体诗,无论内容丰富还是实在充足方面都无法与赋比较。
题组二
1.A【解析】本题稽核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项“前句动中见静,后句静中寓动”错,表述与诗歌的实际表达恰好相反,“寒沙四面平”写浩瀚的飞沙,在翻滚如浪中猛然静歇,填平了四野起伏的丘谷。运笔静中寓动,极富气势。“飞雪千里惊”则又动中见静,让荒寂无垠的瀚漠,刹时被纷扬的飞雪所笼盖,境界尤为开阔。
2.①利用第一人称来叙事。墨客置身事中,描写塞外风光、叙写出征健儿在名将带领下杀敌报国、思念英雄、歌颂汉武帝,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似为亲历,格外真切、动人;②倒转时空,化古为今。如诗歌中“今逐”“今天子”等词句,作者仿佛把自身带入了数百年前边塞征战的戎马倥偬之中,造成了一种古今错综、彼我交融的奇特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稽核鉴赏诗歌写作特色的能力。从阐述人称上看,诗之开篇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隆冬的苍茫和凛冽:“寒沙四面平”写浩瀚的飞沙,在翻滚如浪中猛然静歇,填平了四野起伏的丘谷。运笔静中寓动,极富气势。“千里飞雪惊”则又动中见静,让荒寂无垠的瀚漠,刹时被纷扬的飞雪所笼盖,境界尤为开阔。一个“惊”字,表现墨客的主不雅观觉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塞外景象,令民气骇而骨惊。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墨客恍已置身于顶盔贯甲的汉卒之中,正冒着风雪,向茫茫阴山、皑皑交河进发。墨客利用第一人称的写作视角,借助如此巨大的空间转换,不仅表现了塞外瀚漠的辽阔,更为生动在这一背景上的士卒征战生涯,增长了多少很多多少壮色和扑朔迷离之感。
从表达办法上看,超过古今,让读者产生穿越的错觉,范云身为齐梁墨客,写的虽为汉代古事,但由于用了第一人称,在时序上又故意倒“古”为“今”(“今逐”“今天子”),便在诗中造成了一种古今错综、彼我交融的奇特效果。涌如今诗中的主人公,看似汉代士卒,却又融入了墨客的感情。恍惚之中,彷佛不是墨客回到了汉代,倒似当年的李广、霍去病,穿过六百年的时空,奇迹般地涌如今南朝,正率领着墨客,仰对瀚漠的朔雪、狂风,转战于阴山、交河。而读者呢,也恍惚与墨客一起,参加了“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的战役,为胜利的突围而欢呼,为“失落道”名将的殒身而堕泪。这是一种错觉,但它的奇特效果,正是由范云这首《效古诗》的独特表现办法所造成的。
题组三
1.C【解析】本题稽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绪的能力。C项“但有店主守灯陪伴”缺点。词中“灯前影”是指作者自己的影子,“老翁”指作者自己,不是店主,“多情”句意在表现形影相吊、形单影只的境遇。
2.①“困境难排”,作者因削职归来,政治上陷于困境,仕途失落意,使他困扰,使他彷徨。②“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酒是解忧之物,然而病余之身不宜饮酒,作者无法借酒消愁,忧闷如绳索缚住他的内心,难排难解。③“萧瑟捣衣时候”,正是捣衣的时节,作者回忆起了妻子为他捣衣的情景。但如今唯有萧瑟秋风,却再无捣衣之人,再不闻捣衣之声。由此勾起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渴望还乡吊唁亡妻。(或“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词人身处孤馆,唯有一盏寒灯作伴,那位陪伴着作者“同去同来”的夫人已经不在了,勾起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渴望还乡吊唁亡妻。)
【解析】本题稽核对诗歌内容理解和剖析的能力。①词的上阕开头即写词人骑马归来、彷徨歧路的痛楚。曰“归鞍”,曰“徘徊”,曰“困境难排”,初非出于悼亡,个中暗含政治上失落意的悲愤。“困境难排”一句正解释词人因削职归来,仕途上陷于困境。这里词人把对亡妻的吊唁之情与政治上的失落落感糅合在一起,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②忧闷感情难排解,人说饮酒可忘忧,奈何作者病后体弱不宜饮酒。“人言”二句,用事而能浑化。身体病痛,一可悲也;病而有忧,二可悲也;有忧而不能饮酒,三可悲也。作者无法借酒消愁,忧闷如绳索缚住他的内心,难排难解。
③“萧瑟捣衣时候”,正是捣衣的时节,作者回忆起了妻子为他捣衣的情景,是运典写景,兼点季候。捉住富有特色的细节,勾起对昔日生活的回顾,抒发深奥深厚的吊唁。“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词人身处孤馆,唯有一盏寒灯作为伴侣,一种孤寂之感,吊唁之情,凄然流于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