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一绝》

满纸荒诞言,一把酸楚泪!

都云作者痴①,谁解个中味②?

【解释】

蔡义江评解红楼梦诗词曲赋第一回之自题一绝

在小说的楔子中,作者假托这部书的底稿是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来的,后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名为《金陵十二钗》,并题了这首绝

句。
以是,这首诗是小说中作者以自己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

【注释】

①都云:都说,

②解:懂得。

【评解】

“荒诞言”不限于指小说有石头“无材补天,幻形人间”这样荒诞的缘起,也不仅仅指小说中有“太虚幻境”,“风月宝鉴”之类荒诞的情节。
作者将广泛包罗所得的见闻,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利用大胆的艺术想像,创造了贾宝玉以及一大批非按某一真人为工具學写的国阁女子形象,虚构成一个以大不雅观园女儿国为中央的故事,以及小说表面上把悲剧命运说成是情根夙孽、偿还冤债等等,也都带有“假语存焉”(脂砚斋错听成“假语村落言”,先写人“凡例”,后移作回前评,又被传抄者混为正文,遂谣传至今)的性子,也便是所谓“荒诞言”。
“一把酸楚”,是说个中包含着各类血泪酸楚的现实生活和感想熏染。
“都云作者痴,谁解个中味?”在这里,作者诉说的是他难以直言而又深怕不能被理解的衷曲。

脂砚斋、畸笏叟等人对此诗有几条主要的批语。
一曰:“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有人被“第一首”三字所迷惑,以为在此之前明明还有一首“无材可去补苍天”的诗,此诗应为第二首,之以是称为“第一首”,恰好解释小说本由作者新旧二稿合成,或由不同作者的两部书拼凑起来的:在旧稿中此诗是第一首,加人新稿后成了第二首,而批语本批在旧稿上,故有此抵牾征象。
实在这是误解。
由于脂批所说的“标题诗”是指标明此回题意(即回目含义)的诗,而前一首楔子中的石上

偈,并非为标明回目含义而作,以是不是标题诗。
第一回回目中有以“甄士隐”谐“真事隐(去)”、“贾雨村落”谐”假语存(焉)”之隐义,故诗有“荒诞言”、“酸楚泪”、“解味”等语。
也由此可见,小说原来的设计在每回正文开始前都有一首“标题诗”来阐释回目的;现在有的有,有的没有,是书稿未末了完成加工的迹象,二曰:“能解者方有酸楚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壬午的次年癸未,曹雪芹尚在人间,他去世于再下一年甲申春,有敦诚的挽诗可证。
“壬午除夕”是晴笏叟在自己批语后所署的韶光。
他在这一年署韶光的批语特殊多,如“壬午春”、“壬午李春”、“壬午孟夏”、“壬午孟夏雨窗”、“壬午玄月”、“壬午重阳”等等,不计这条“壬午除夕”在内, 已多至四十二条,批语针对“酸楚泪”、“谁解”等语而发。
“哭成”只能理解为以悲感的心情撰写而成,而绝不是拼合增删他人作品而成。
且语意也解释书稿已基本撰写成了。
三曰:“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癩和尚何?怅帐!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地府矣!-甲申八月泪笔。
”此批亦畸笏叟所加。
其时,脂砚斋亦已逝去,与雪芹去世仅相隔半年。
“余二人”,指畸笏叟及其老妻,即雪芹之双亲(拜会拙作《笏叟考》,载《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1期),他痛悼爱子不幸早逝,故署“泪笔”,序言书已“哭成”,此却又盲“书未成”,何故?因十年前雪芹交出的小说成稿,在后来喷鼻香清时,被借阅者“迷失落五六稿”,且都是八十回往后的,一贯找不回来,也未及补写,畸笏酸心全书成残,故有是语。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了,对付这部小说的成书过程、后半部佚稿的情节,以及作者创作此书的本来意图等等,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至于对小说的社会意义,更曾经有过各类歪曲,便是曹雪芹自己,由于没有科学的历史不雅观点,不能从实质上认识那些激动着他,从面使他产生强烈创作欲望的繁芜的社会征象(只管他出色地描述了它),因而,也就不能真正理解他自己著作的全部代价和意义。
用精确的不雅观点深刻地理解、阐明红楼梦》这一部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造诣最高的中国古典小说的社会意义和科学地总结其创作的艺术履历的任务,便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