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西安市未央区长庆八中化学西席左舒蕾

借助诗词意境学习化学

唐诗宋词多以简洁凝练的笔墨描写出深远的意境、或令人陶醉的景致,个中好多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西席在传授教化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诗词,想象画面,然后揭示个中的化学征象。

例如,王安石《元丰行示德逢》里的“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描写了天边电闪雷鸣、乌云滚滚,瞬间大雨滂沱,学生很随意马虎想到画面。
这时西席就可及时提问并教授:电闪雷鸣时发生了哪些化学变革呢? N2+O2=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HNO3随雨水进入土壤成硝酸盐,氮元素被植物接管,以是民间有“雷雨发庄稼”的说法。
再如,讲授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时,就可勾引学生:植物秸秆燃烧,是化学变革,燃烧紧张产物是二氧化碳、水和草木灰,土壤中草木的根部没有燃烧到,仍旧有活气和活力。
等到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就活气勃勃地长出来了,大地又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通过这种传授教化,让学生透过措辞笔墨欣赏诗词所描写的情景,然后理解情景里的化学问题,达到情、景、意三者的有机结合。

西安市长庆八中左舒蕾化学传授教化与诗词进修的完美融合值得一试丨教研

化学实验与诗词学习相得益彰

在化学传授教化中,实验传授教化是非常好的手段,既能演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演习学生透过征象看实质的能力。
如烛炬的燃烧实验,学生看到烛炬燃烧,蜡液流下来,天生黑烟,闻到燃烧的味道,探索出烛炬的紧张身分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石蜡,石蜡的紧张身分是碳、氢两种元素,燃烧时天生CO2和H2O,产生缕缕黑烟,黑烟的紧张身分是炭黑,以是宋代沈括《延州诗》中描写“石烟多似洛阳尘”,意思是帐篷中吐出的玄色煤烟仿佛洛阳街上的尘土一样多。
诗中的石烟便是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由漫长的蜕变形成的稠浊物,和烛炬的紧张身分同等,燃烧天生大量的黑烟。
这样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墨客的衣服全变黑了。

借助实验视频教授唐诗宋词

语文老师不能做实验,但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瞥见物质变革的过程,随意马虎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化学,使诗词的意境美与科学的真实美无缝衔接。
如播放肉重新颖到腐臭的视频,感知它的变革过程。
然后朗读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豪门酒肉臭,路有冻去世骨”。
肉的紧张身分是蛋白质和油脂,它们在人体中反应开释出能量,是人体能量的来源,没有能量,人就会冻饿而去世。
进而勾引学生对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痛恨和对本日幸福生活的珍惜,培养学生精确的代价不雅观。

总之,西席可通过创设情境,创新传授教化模式,使学生透过实验不雅观察征象,通过朗读感知体会,通过不雅观看视频“身临其境”,促进诗词与化学学科的相互领悟,在诗词的浪漫中加进硬核的科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鉴赏水平和科学素养。

编辑:文音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