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苏轼一口气写了六七首关于庐山的诗,个中一首便是著名的《题西林壁》。这一首诗与李白诗的创作思路完备不同,但是同样久负盛名,被后世传诵千年。
一、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喷鼻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歌意译:日光照射到喷鼻香炉峰顶上,云霞变成了紫赤色,山峰仿佛是一只巨大的博山炉,垂垂袅袅倾吐出喷鼻香烟。
远远地看过去,庐山瀑布彷佛高挂于山崖之上。流水自三千尺的峰顶向下奔驰,好似银河穿越九重天障,流泻到人间。
李白少年时期曾经有十数年韶光隐居于深山。读书之余,喜好四处游历,写了不少山水诗篇。入蜀之后,过荆门、去江夏,游湘岳,末了就去了庐山,写下了这首诗。
这一首七言绝句充分显示了李白过人的想象力,以及卓越的描写能力。把庐山的喷鼻香炉峰直接想象成了一只巨大的博山炉,云霞则成了袅袅的喷鼻香雾,瀑布则被比成了“银河落九天”。
李白还有一首古风叫做《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当中对庐山的全景及瀑布的描写更为详细,他在诗里形容瀑布流水是“银河倒挂三石梁”。
从天空中俯瞰庐山山水,则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非常之壮不雅观。但是讲到对瀑布美景的刻画,则不如前面提到的那首七绝。
《望庐山瀑布》除了有过人的想象力之外,用字也非常凝练。个中第一句里面的第五字“生”和第二句同一位置的“挂”字用得奥妙,深受好评。
“生”字把去世景写活了,而“挂”字又是把动景往静处写。第三句再写瀑布的动景,这样就达到了动静结合的目的。
诗的二、三句都是实写飞瀑,而首尾二句又都是虚写的比喻,于是又有了虚实结合的效果。在对景物的描写上,实在是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水平。
相传,中唐的徐凝看到李白这一首诗后非常惊艳,于是模拟李白写了一首《庐山瀑布》。他在诗中把瀑布的水流比作“虚空落泉千仞直”,意思是瀑布的流水从虚空中降落,像千面刀峰一样笔直。
白居易认为写得非常妙,听说徐凝也因此得中解元。苏轼看了徐凝的诗往后,认为徐凝的《庐山瀑布》全文有借鉴李白七绝的嫌疑。由于徐凝诗中的比喻,完备是在模拟李白。
李白把瀑布比成银河倒泻,他就改成“虚空落泉”,事实上只有用词不同。然后,徐凝在诗中将瀑布比作“白练”,苏轼认为很老土,于是写诗骂徐凝说:“飞游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自从李白作《望庐山瀑布》后,多少墨客跟风写庐山瀑布的风光,尽都是在吃李白口水沫罢了。拾人牙慧,还要到处显摆,苏轼表示自己非常看不惯。
于是他自己游庐山,一口气写了六首诗,末了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题西林壁》,和李白那一首七绝一样,这两首诗都是我们小时候背过的名篇。
二、苏轼的《题西林壁》《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歌意译:庐山有七岭,横看合一峰,远看、近看,山崖的高低都不相同。你不识得它真实的面貌,是由于你正陷入青山的包围当中。
苏轼这一首诗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比较,思路完备不同。李白发挥自己超凡的想象力,极力描写了瀑布的景致。
苏轼这是由写庐山的景致开头,末了把诗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上,造出了一则名言——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这一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当时苏轼从黄州被调到汝州(河南的临汝)当官。当时苏轼已经47岁,经历了很多打击之后,思想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他逐步开始打仗到禅学,常常思考人生哲理。这一首诗便是他游完庐山后末了下的总结,题写在西林寺的墙上,以是才叫《题西林壁》。
苏轼在这一首诗的开头大略写了一下庐山全貌,见告大家:这一座山共有七个山岭,当你站到一个得当的位置后再看,这七座山岭会连成一个山峰。你从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高度去看它,看到的样子都不相同。
然后,苏轼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以为你所看到的庐山,便是真正的庐山吗?不,你不知道他本来的面貌,那是由于你已经陷入了青山的包围当中。
你要想认识山的真实面貌,必须跳出这座山,站到更高的地方去看它。这首诗涉及一个在今人看来比较大略的哲学问题,便是讲宏不雅观与微不雅观天下的不同。
它见告人们该当若何调度自己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同一个问题。再把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结果,像“侧看”庐山的七座山岭一样连成一条线去不雅观察,综合结论,探求到一个问题真正的焦点(山峰)所在。
这里的“庐山”除了是山之外,可以是统统问题制造的障碍。当你在办理一个问题时,始终找不到答案,只能解释你还没有跳出原来的不雅观察点。这时候你就该思考若何冲破固有思维的限定,不断地转换方向和角度去办理问题了。
以是这首诗的后两句,后来就成了发人深省的名言。它常常在不同的场合被人引用,启示读者的思维。
结语李白是千百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天才诗仙,他的诗歌极富想象力,细节描写真切,这一首《望庐山瀑布》写得极具文学表现力与魅力。
苏轼的《题西林壁》对付风景的描述能力与想象力,皆远不及李白,但是他却另辟路子,走了一条哲理诗创作的道路。把山水诗的主题进行了升华,使之更加富有内涵。
苏轼这一首诗同时也提升了宋代山水诗歌的档次,因此与李白的诗各擅胜场,不分高下。
实在徐凝那一首《庐山瀑布》的利害,历代皆有争议。徐凝对付瀑布虚空千仞的描写,以及“一条界破青山色”的说法,并没有苏轼所批驳的那么糟糕。
但是若论境界,他的确也没有跳出李白的框架,这就难怪大才子苏轼瞧不起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