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位于湖南,武陵太守姓田。王昌龄曾经被贬湖南,受到了武陵太守的诸多照顾。作为一个落魄墨客,王昌龄无以为报,只能写诗表达感激之情。据统计,他在武陵写的诗大部分都和田太守有关。这首《答武陵太守》是王昌龄离开武陵时的辞别之作,诗中充满了朴拙谢意。
很多人以为王昌龄只会写边塞诗,描写英雄建功立业。读了这首诗就会创造,他是个心思细腻的人,别人的一点好,他都不会忘却。王昌龄把被贬外放说成仗剑走天涯,这句话英气十足,让人感想熏染不到他有任何怨怼感情。这句诗想表达两层意思:王昌龄不须要别人的怜惜,田太守的厚待让他没齿难忘。一个自强自傲的人,值得受到特殊关照。
毕竟是临别赠言,王昌龄对待恩人不能只有豪情。他用“微躯”二字,表示自己的谦卑。王昌龄有话要对田太守说,他用了一个历史典故,说出心里话。大梁,是战国期间魏国的都城。信陵,是魏国贵族信陵君。信陵君礼贤下士,豢养三千门客。王昌龄把自己比喻成门客,把田太守比喻成信陵君。
这首送别诗,没有感伤,没有悲情,只有浓浓的情意。王昌龄从自己的志向写起,进而描述田太守对他的帮助,终极落笔到不忘田太守的恩典。王昌龄和田太守之间既有交情,也有恩典。王昌龄用二十个字写出了自己的誓言,他一定会报答田太守的知遇之恩。
信陵君听说大梁的看门小吏侯嬴是个人才,他想让侯嬴辅佐自己。一开始,侯嬴的态度相称抗拒。信陵君仍旧对他彬彬有礼,侯嬴大受冲动,为信陵君推举了屠夫朱亥。后来这两个人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着力颇多。
王昌龄用典故见告田太守,他已经做好报答太守的准备,无论多么困难,也不会让他退缩。这是一种承诺,为了酬谢朋友,把自己的命运交到朋友手中。换一个角度想,王昌龄自傲有侯嬴、朱亥那样的才华,他只是短缺一个机会。一旦可以大展拳脚,他绝对可以一飞冲天。
这首诗越品越有滋味和王昌龄恰当利用典故有关。写诗用典要特殊小心,用不好便是堆砌雕琢,乃至言不达意。用好了便是迎刃而解,言有尽而意无穷。王昌龄的《答武陵太守》,让人看到了他性情秉性,也看到了他在创作上才华。至于他的空想,也能让人感到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