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在贫寒中挣扎、奔命的孟郊是有良知的,一朝得势(实在也算不得得势,末了不过做了个县尉而已),他便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于自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即是我们的光辉典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冰凉的心中一贯亮着一盏温暖的灯,这便是骨肉亲情。
阴郁的路上一贯有一缕明丽的阳光照耀,这便是母亲的眼睛。
因此,他可以在困蹇中前行,他可以朝着既定的目标一贯坚持着走去。
孟郊的《游子吟》具有首创性。在他之前,歌吟母亲的诗文彷佛还是个空缺。
因此,孟郊成了那些对母亲的慈爱心怀感激者的代言人。他在《游子吟》里第一次提到了“慈母”这个给人温暖、倍感亲切的词,他的《游子吟》因此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学的沃土,造诣了本日歌吟母亲诗文的繁荣之势。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一针一线里,缝进的是顾虑,织就的是恩典。母亲总是默默地付出,默默地承受。付出她所能给予的全部,承受她所能承受的全部。无言地爱,无悔地痛。由于,儿女是她活着最充分的情由,儿女是她最大的造诣。
困顿,贫贱,坎坷的命运,造诣了一位伟大的墨客。他最大的痛楚就在于,只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自己仍旧无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骨肉之情,舔犊之情,如一泓清泉,脉脉而来,绵绵无尽。
伟大表示在平凡,哪怕看似平常的一针一线。
母爱是伟大的,她的伟大就在于这一针一线里的默默奉献。当我们明晓这统统的时候,我们之于母亲的感激或者回馈,都显得多余。母亲最大的慰籍就在于,儿女的统统都静好安然。
人生是一场远行,游子走得再远,都走不出母亲的想念;游子走得再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
人生是一场远行,不管你走得若何,成功还是失落败,都挣不脱母亲倔强而持久的顾虑,都躲不开母亲温馨而慈祥的守望。
默默的顾虑,是一种不必言说的疼爱;无言的守望,是一场难有结局的等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犹如春光普照,照亮了儿女发展的每一天。她的温暖,她的恩典,儿女永久难以报答。母亲从未苛求,母亲要做的,便是在每一个梦醒时分,抬眼望一望通向村落外的道路。
血泪笔墨,出自肺腑。孟墨客以淳厚的措辞,诚笃的情意,诠释了绿叶对根的情意,花草对太阳的戴德。他,道出了天下儿女的共同心声!
“三春晖”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她让春天里的所有生物都感想熏染到了春天的恩赐:仁爱,温暖,博大……天下母亲,世间母爱,当此比喻,无憾无愧。当然,我们的“寸草心”只有以自己盎然的绿意来昭示春天的俏丽,春天的活力,为此,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贫寒中的孟郊也享有爱的暖意。
有一年冬天,孟郊应邀参加几位诗友的聚会,大家一边饮酒,一边作诗。孟郊听着表面风声呼啸,想着家中那漏风的破屋,心里很不踏实。
轮到孟郊吟诗的时候,他随口就吟出了前几天写的一首自嘲诗:“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诗友们听了都哈哈大笑,以为他是在开玩笑。
孟郊回家后,先修补了门板,又加厚了屋顶上的稻草。可是,这个徒有四壁的家,却仍旧冷飕飕的。
天快黑时,外边有人拍门。孟郊打开门一看,原来这天间一起谈诗的一位朋友来了。他听了孟郊的诗,以为放心不下,就专门送了些炭来。孟郊拉着朋友的手,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送走朋友后,孟郊生了炉火。看着明旺旺暖融融的炭火,他百感交集,立即赋诗一首:
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
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
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有爱,就有希望,就有期待,就有动力。行走在春天里的孟郊,心中的冰凉稍稍被和暖的东风化去了一些,他写下了《长安早春》:
朝阳朱楼光,东风不惊尘。
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
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
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
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
这或许是孟郊的早期作品。有倾慕,有期待,更有对这个不平社会的实景记录。
那些不事农桑、不问稼穑的公子哥们,春天之于他们,便是肆无忌惮的猎取,挥霍。他们争先恐后,猎取美艳,饕餮春色,竞风骚,斗豪奢。他们的奢侈成了今人的榜样,又被今人演绎得至高无上。
孟郊终于觉醒,明晓了自己落拓不振的根源。他用诗歌见告我们——在同一片春色里,永久有各不相同的追求,永久存在着反差巨大的生活。
他的爱源于东风的吹拂,他的恨源于东风里巨大的贫富悬殊。
待孟郊觉醒的时候,他写下了《游终南山》: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终南山的万壑清风阔别长安城里的万丈尘凡。在山中,日月残酷,花木葳蕤,岁月静好,民气美好,由于远避了世间的污浊与险恶。“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纵然穷尽毕生精力,有何用呢?还不是贫寒终生。
山中是一个极好的去处,只可惜,生平为浮名所累,孟郊去得太迟!
因而,苦寒围困,贫蹇相逼,除了进士及第,就难有展眉舒颜的好事去温暖他苦极寒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