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大约写于元朝攻占临安后的一二年内,题目中所提到的李筠房,是张炎的好友。
李筠房是湖州人,曾经在南宋淳祐年间做过官,宋朝灭亡后,他不愿出仕,和自己的兄弟隐居在龟溪一带,号称“龟山二隐”,张炎与他们情趣相投,以是常常来往聚会,虽然有时不免天各一方,却常常互通音信,寄词写诗,以示交情长久。

甘州·寄李筠房

张炎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
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
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
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

张炎最佳的一首甘州开篇便韵味无限结尾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一自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
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
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上片从登高了望所见之景开始,写思念好友的感情,以及自己的出生之感。
首二句写道:“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了望过去,水中的荷花都被暮云掩蔽,看不真切,只能在朦胧中透出一点痕迹,这是词人登高了望所引起的惆怅之感,也是词人思念好友的感慨之情。

由于引起了愁情,以是无心欣赏美好的风景,词人满眼所看到的,只是“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寒风中的孤雁,残月下的沙滩,这些景象,自然是由于词民气情的缘故原由,实在江南的秋日,哪有这么萧瑟?杜牧曾说“青山模糊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可是词人却不这样觉得,他觉得到的,是败落的景象,“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一派秋光之中,是老尽将凋的丹枫,是无限迟暮之感。
但实在,词人当时只有三十多岁,产生这样未老先衰的觉得,自然是由于国亡的缘故。

上片的末了,是词民气情的表示“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一个无处躲避,一个愁满天涯,足见词人压抑的情绪,他将这种感情,说给自己的好友李筠房听,由于他能够理解,也懂得这种无处可避的滋味,国亡了,所有爱国者的心境都是同等的。

下片开头,写与好友分别后自己的情状,“一自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每天在饮酒赋诗中消磨光阴,白白摧残浪费蹂躏了许多宝贵的光阴,可是,词人不这么过又能如何?接着词人从自己转到了朋侪身上,“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是夸奖朋侪高洁的品质,国破家亡之后,朋侪便立马隐居了起来,不做元朝的大官。
这两句,是化用了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及南朝齐孔稚珪的“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

由于词人与朋侪分离日久,不能相见,以是只能回忆昔日的环境和期待未来相见,“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前时相聚的景象历历在目,可是往后再相逢又会在哪里呢?这就不能确定了。
词到末了,“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强调只赠梅花,不赠白云,由于朋侪隐居之所,是“岭上多白云”的,而强调送梅花,正是以梅花的高洁来与朋侪共勉,从而突出不慕荣华、不畏风霜的品质。

张炎的词,本就有清空豁达的觉得,这首词,既有婉约的柔美与温和,也有豪放的不羁和直率,用词、用典都奥妙自然,将国家破亡的幽恨之感、自身的飘零之感,以及对朋侪的思念之情,全都表现了出来,足见词人写词功力之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