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的父亲是一位举人,他自幼跟随母亲和哥哥来带杭州求学,后考中进士,入翰林。
据记载,俞樾曾受到曾国藩的赏识,前者对后者也极为感激,但由于后者太过诗人气,根本不会官上的为人处世,后来削职归田,以学术研究和授课为业。

在学术方面,俞樾以“通”见长,阅读范围广泛,所做出的成绩彪炳千古,更深层次考量,俞樾的著作还具备传统学术的传承浸染。
诗词方面,俞樾密切关注现实。
由于他生活在晚清,那时候国民生活惨淡,国家情状凄凉,他有许多关于外敌入侵的“思痛”诗词,而正是这些具有时期感的诗词成为晚清历史的一手资料。

俞樾的诗词继续白居易的创作理念,而风格朴实又清新,又呈现出王维的遗风,诗词中触景而发,靠近白居易,尤其讽喻诗与白居易一脉相承。
抒写脾气诗方向于普通人身上的真情,这一点与袁枚又极为相似。
在诗词理论上来看,俞樾主见肃清门户之见,吸取各家之所长,追求诗词的境界,由深入浅,反对雕琢,强调个人愁思与时期的忧患感,站在浙词派的态度上接管常州词派的立意思想。

诗词便是墨客的生平写照,俞樾诗词散发出特立独行的思想,积极乐不雅观的人生态度与豁达淡泊的个人情怀。
他的诗词能够展现出其抒写自我的真脾气,以是能够让人看到特立独行的一壁。
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仕途前景的自傲,可以让读者看到他的积极乐不雅观的人生态度与自傲。
值得一提的是,俞樾常常将人生比喻成旅途,将死活看淡,将人间间的悲欢离愁看轻,在其诗词中均可以表示,也能彰显其豁达淡泊的情怀。

晚清诗人俞樾十首诗词具备浓厚的现实感又暗含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俞樾存世的诗词来看,“随笔而书”是最大的特色。
他的诗词畅抒胸臆,不乱雕琢,民平易近,不同时段的生活表示出不同的情绪。
他的诗词绝大多数是记录史实和生活状态,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
年轻期间,对未来憧憬,表示犹豫满志的人生追求,后由于时局的混乱,写出大量体恤民情的诗词,诗风方向于哀婉情深,也是对其人生的哀叹与无奈,细品后动听肺腑。

从性情方面切入,也能体会到俞樾诗词的另一壁。
由于他为人清高,长于利用孤傲的菊花与梅花,他常常用这两种花作为抒发情绪的意象,清冷孤傲的觉得显露无疑。
其余,他生平爱书,读书不倦,沉沦于书海之中。
以是,他的志向是潜心著书,对学术精益求精,三十余年的传道受业,在其诗词中表示内心追求,绝无矫揉造作之感。

总体来讲,俞樾的诗词艺术造诣最大的是忧国忧民,关心百姓生活的,而通过韶光研究他的诗词,可以明显的看出他的人生轨迹与人生遭遇。
以是,俞樾的诗词便是一部几十年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王朝走下神坛的局势。

措辞民平易近,妇孺皆懂,用典丰富,关心百姓与国家,是俞樾诗词的最大特色。
据记载,俞樾于1907年2月5日去世,本日是他119周年忌辰,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笔下十首诗词,体会诗文背后的时期感与墨客特立独行的个性。

谐谑令 其二

俞樾 〔清代

微雨。
微雨。
小庭乍消残暑。

扁舟去采芙蕖。
收得荷盘露珠。

珠露。
珠露。
滴入莲心便苦。

采桑子 其四

俞樾〔清代〕

兰因絮果更番换,愁是春人。

悲是秋人。
一样襟怀两样人。

烟蓑雨笠平凡好,瘦是隐士。

寒是津人。
两样生涯一样人。

谐谑令 其四

俞樾〔清代〕

风细。
风细。
纸窗又添寒意。

关河雨雪靡靡。
辛劳长征未归。

归未。
归未。
折得梅花谁寄。

齐物诗 其二

俞樾〔清代〕

万人如海浩无边,身作飘飖不系船。

相守百年都是梦,偶同一饭莫非缘。

醉太平 其十

俞樾〔清代〕

鱼租鸭租。
生涯有馀。

半村落半郭家居。
种千头木奴。

田园未芜。
青山未枯。

柴门临水如初。
问衰翁在无。

齐物诗 其三

俞樾〔清代〕

休将干瘪感平生,眼底兴废颇不惊。

万蜡高烧终是夜,一灯孤对也能明。

采桑子 其二

俞樾〔清代〕

宵声并向宵来听,清是钟声。

和是箫声。
一样宫商两样声。

秋声分向秋来听,哀是蛩声。

怨是蝉声。
两样心肠一样声。

题曾文正公手书一侧后

俞樾〔清代〕

淋漓妙墨一编开,为难刁难还如笑语陪。

我读公诗拜公像,昨宵公自梦中来。

调三六桥

俞樾〔清代〕

里外湖堤两六桥,相传一十二条桥。

墨客别有六桥在,三六居然十八桥。

落叶 其四

俞樾〔清代〕

秋风不设护花铃,任扑云亭又水亭。

辟荔墙垣犹有剩,梧桐院落最先听。

烂红乾翠都堪惜,转绿回黄不停息。

我亦人间一蒲柳,敢同松柏斗遐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