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墨客柳宗元出身于“河东柳氏”,人称“柳河东”。
到柳宗元期间,家道中落,柳宗元小小年纪,就身兼了重振“河东柳氏”的任务,这可能是他性情上相对悲观和悲观的主要缘故原由。

提及柳宗元的人际关系,就非常有趣。
实在不止是柳宗元,唐代墨客世的关系彷佛一贯都是这样。
比如说,诗仙李白就非常崇敬孟浩然,他和孟浩然的关系不错;而孟浩然呢?和诗佛王维的关系铁;但李白和王维就没有任何一点点的联系。
回到柳宗元也是,白居易是中唐诗坛领袖,他和刘禹锡、韩愈关系都很好,柳宗元和刘禹锡也是铁哥们,但柳宗元和白居易则没有任何关系,你说奇怪不奇怪?

1. 《江雪》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时年32岁的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
政治上的失落意,生活上又和刘禹锡这些老朋友长期分离,让柳宗元产生了无比的孤独感。
这首随处颂扬的小诗《江雪》,就写在这个期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十首柳宗元诗词一个孤独思乡的灵魂向往隐居对友谊始终不渝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只要一提到描写“孤独”的诗,大家第一反应便是这首《江雪》。
从来没有人,把“孤独”描写得如此痛彻心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到底是什么样的“孤独”,是这样的:千万座山峰里的小鸟都飞走了、绝迹了;亿万条大道和小路上,人迹都没有了,灭绝了;只剩下我,孤独一个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驾着一只孤舟,身穿蓑衣,头戴笠帽,在寒冷的、下着雪的江上钓鱼,可想而知,一条鱼也没有钓到。
天地之间,除了我,一个生命也没有。

一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已经是让人孤独到了极致。
这还不算,这首诗还是一个藏头诗,把四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便是“千万孤独”,是墨客对“孤独”血淋淋的控诉。

2. 《零陵早春》

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但他出生在都城长安,由于他的故乡是“秦原”长安。
柳宗元为官时,多遭贬谪,四处做官,备受打击,身心俱疲,倍感孤独,因此,特殊思念家乡。
这首《零陵早春》,他不经意就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回籍梦,殷勤入故宅。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零陵”,便是永州。
而“秦原”,即大唐京城长安。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永贞改造”失落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零陵住了将近十年。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我问春天从这里离开之后,须要几天才能到秦地的平原上?

“凭寄回籍梦,殷勤入故宅”,我想通过春天来寄托我回籍的好梦,让我迫切地回到自己的故宅。

唐代墨客有一个很有趣的征象,他们思念故乡,每每喜好问故乡。
比如大墨客王维思乡,就写了《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也是不经意的问家乡的寒梅着花了没有?而柳宗元则是通过南方春来早,北方春晚的特点,问春天什么时候到长安?两首诗的感情也是一样的:王维通过寒梅的开放,给家乡以春的祝福;柳宗元则直接希望春天早点到达家乡;一样表达了墨客对家乡深奥深厚的爱恋!

3. 《春怀故宅》

柳宗元思念故乡的诗词,诗风似老杜,总是在不经意间,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春怀故宅》便是这种诗风:

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

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园人。

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

“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九扈”,根据《左传》记载,帝少昊特地安排春、夏、秋、冬、棘、行、宵、桑、老等九个跟从(随从),卖力管理从事农桑耕种活动的百姓。
后转指农桑时节的候鸟。

鸟儿们在欢畅的歌唱,谕示着得春已晚,楚地的乡间春天的农事已经兴起了。

“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园人”,在我的故乡悠悠的池塘水啊,还在徒然地等着我去灌溉田园。

由楚地人们春耕,想到家乡的地皮无人灌溉,虽然自然,但是不经意,更显得墨客对故乡的苦苦思念。
就像老杜在《杂诗》中的那样,“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面还看着俏丽的春光,后面就转到问什么时候能归乡。
一样的不经意,一样对故乡爱的深奥深厚。

4. 《溪居》

辞官归隐,一贯是柳宗元心底里的一个想法,他也常常跟好友刘禹锡透露自己的想法。
当他被贬谪永州时,公余游览创造风景奇丽的愚溪,于是在溪水东南筑屋居住,实现一下他隐居的梦想。
这首《溪居》,便是那个时候写的: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
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此以簪组指做官。
我长期以来,被为官所拖累,幸好现在能够在这个南荒之地谪居,可以半实现我归隐的欲望。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清晨我去垦植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提高。
毕竟他官职在身,半隐的生活,比陶渊明惬意得多。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完备是辛劳的劳作。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独往独来碰不到世俗之人,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这种思想,跟王籍在《野望》中的“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思想是同等的,都是一种归隐的思想。
唯一不同的是,“来往不逢人”,稍稍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5. 《渔翁》

唐代墨客柳宗元的这首《渔翁》,写得是仙气十足,让我们对渔人生活充满了神往,觉得生活在“八仙过海”的天下里,最能表示柳宗元的归隐思想: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涯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晓汲清湘燃楚竹”,早上他打了清清湘江之水,点燃楚竹做饭。
“烟销日出不见人”,不多久,等到日出了,烟销了,却不见人了,就像神仙倏地一下不见了。
“欸乃一声山水绿”,会看四周,山青水绿,一片瑶池,忽然听见一声“欸乃”,渔翁却溘然涌如今一叶小舟上,真像会了仙法一样。

“回看天涯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才是真正让人倾慕的地方,岩上充满了云彩,它们自由清闲,毫无心机,相互追逐。

云是自由清闲,渔翁也是自由清闲,唯独墨客不是!

6. 《登柳州峨山》

“永贞改造”失落败后,柳宗元贬谪永州十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再度被重新召回长安任职。
刘禹锡这个大嘴巴,写了一首,“紫陌尘凡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不雅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结果又导致两人被贬,这次柳宗元是被贬柳州。
正是在广西,墨客写了很多很好的诗篇,这首《登柳州峨山》,便是个中之一: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

“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一个“荒”,一个“独”,显示了墨客一颗孤独的心灵。
在一个秋日的中午,我登上了这座荒山,独自一人形影孤单,让我意乱心烦。

“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我无可奈何,在这里望不抵家乡的踪影,西北方向尽是融州的高大山峦。

柳宗元诗歌的特点是较少直抒胸臆的,大多是比较委婉,这句,“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实际上说的是故乡不可见,墨客很心伤。
表达相同意境的有,诗仙李白在《游秋浦白笴陂二首》中的“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这是多么的直白。

7. 《夏昼偶作》

不管是被贬谪到永州,还是被贬谪到柳州,柳宗元的内心都是无尽的凄凉和孤独。
但日常生活中,他还是会有心境平和的时候,也常常觉得到一种散逸。
这首《夏昼偶作》,是他不多的散逸之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永州盛夏时节,人总是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推开北窗,凭倚着几案酣然熟睡。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中午独睡时只以为大地去世一样平常的寂静,隔着竹林,惟有山童捣制新茶时敲击茶臼的声音。

一句,“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寂静夏日,悄然无声,而几声儿童“敲茶臼”的声音,显得这里的夏日更加宁静!
就像梁静茹所唱的,“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只是诗中这天间,没有“繁星点点”。

以声饰静,在诗词中多有表现,唐代墨客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到,“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也是一样的。

8. 《重别梦得》

815年,在裴度的活动下,刘禹锡、柳宗元返回长安。
然而刘禹锡一句“玄都不雅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次刺痛了当权者的心。
刘禹锡被贬播州,柳宗元所牵连,被贬柳州。
柳宗元因刘禹锡上有老母,下有幼儿,申请与刘禹锡调换贬谪地方。
天子深受冲动,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然后,他们一起在衡阳分离,柳宗元写下了这首《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目前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二十年来万事同,目前岐路忽西东”,二十年来,我们一起历经了沧桑的患难,都是相同,但本日,我们忽然在歧路分别,从此各奔东西。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如果皇恩浩荡许可我们解甲,我们就回家种地,晚年也要早晚相处,做一对邻居老翁。

柳宗元对刘禹锡的感情是朴拙的,没想到这次分别竟成了永恒。
819年,柳宗元在孤独中走完了生平。
在临去世之前,柳宗元将自己的后事和孩子都请托给了刘禹锡,而刘禹锡也不负所托,花费后半生的心血整理了《柳宗元集》,同时,柳宗元的儿子也在刘禹锡的呵护下茁壮发展了起来。

9.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这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很像老杜的《旅夜书怀》,描写的风光非常大气,但表达的心情却十分的低沉。
老杜是在江上旅行,风景实在没那么雄壮,而柳宗元的这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描写的是柳江,离大海很近,那是真的雄壮: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这里的“大荒”,是离大海很近的柳江流域。
而诗仙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里的“大荒”,只是长江流域中上游,跟大海是没得比。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山上的树重重遮住明晰望的视线,江流弯曲就像九转的回肠。
这里的风光十分大气,但九转回肠,却非常准确的表达了墨客当时百转千回的心态。
而老杜在《旅夜书怀》中的风光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跟后面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结合就没有那么紧密了。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进一步表达了墨客百转千回,意难平的生理。

10.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这是一首思乡的诗,思乡的诗词万万万,但都没有这一首诗这样,把风景和心情结合得这么紧密,也没有这样一首诗,把思乡的心情,夸年夜到了极致。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州离海很近,以是称“海畔”。
柳州的山,靠近大海,并且山峰尖尖的,就像利剑的锋芒一样。
到了秋日,万物萧瑟,更显得尖利,像是处处割断人的愁肠一样。

诗人为什么发愁?思乡啊!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怎能让此身化作万万千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呢?通过化身千亿,在每一座山头眺望故乡的手腕,表达了墨客对故乡的思念,是千丝万缕,滔滔不绝。

这种“化得身千亿”的修辞,后世很多墨客都在利用。
大墨客陆游在《梅花绝句·其一》中,就写过,“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可以说是深得柳宗元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