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魔白居易诗词全篇第二期喷鼻香山居士经典诗词五首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敷,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起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国的景致中,墨客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末了,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转头,依依不舍地拜别了。

2、《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这首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想熏染,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3、《忆江南词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昔日,从洛阳忆苏杭。
今、昔、南、北、韶光、空间的跨度都很大。
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
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
结句呢?则又回到本日,希冀那些美好的影象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因此,全体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得到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4、《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青鸟使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
墨客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险些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
这是全诗的诗眼。
其他统统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在表现手腕上,则灵巧地利用了陪衬和反衬。
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
而“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抢夺的残酷。
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5、《不雅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熏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壮年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年夜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
他选取了举家劳碌和悲惨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比拟。
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备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生理都很好。
诗的末了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
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全体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
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
赋税是天子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白居易诗词科普第二期到此结束,稍后会给大家推出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