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辛弃疾四十九岁了,自他渡江归宋以来,已经由去了二十七个年头,这二十七年中,辛弃疾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规复大业,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落败,一次又一次被主和派打击,此时的他,已经被赋闲在屯子多时。
以是在新春、立春双节的宴会上,辛弃疾心中不禁感慨顿生,一年又过去了。
于是他在席上挥毫写下了一首十分著名的《蝶恋花》词作,将自己的政治感慨深深写入了个中。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全年光时间,争上东风鬓。
昔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辛弃疾在春节写下一首词不知道背景很难读懂知道后让人佩服

春未来时先借问。
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起首三句描写了节日的欢快气氛,“谁向椒盘簪彩胜?整全年光时间,争上东风鬓”,南宋习俗,立春时,人们会在头上插上春幡,东风吹过,煞是好看,辛弃疾另有词作《汉宫春·立春日》,个中有句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正可与此处相印证。
但是由于又是正月月朔,刚刚过完除夕,以是辛弃疾也不禁感慨年光时间又逝去一年,这让人在热闹的气氛中感到一丝无奈的味道。

接着两句“昔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词人笔锋一转,写自己对春天的态度是“恨”,但实在,词人并不是怨恨春天,而是对付花的“恨”,词人回顾过往,每每春暖花开都是无常的,这让词人非常着恼。
显然,此处的“恨”是有深层含义的,那么词人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下片开头说“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词人由于愿望春暖花开,以是早就已经在试着探寻花期了,但是花开的韶光总是短暂的,开得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得早了又担心它很快便凋落,以是词人大生感慨之情。

但由于今年春节又立春,以是词人彷佛能够确定花期,可是在结尾又笔锋一转说道:“今岁花期定,只愁风雨无凭准”,今年花期虽然能定,可是花开后的风风雨雨,又有谁能够预见呢?这一年,花开会如人意吗?

乍一读来,我们或许会觉得到一头雾水,不知道辛弃疾在说什么,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场合排场,便不丢脸出辛弃疾在隐喻什么。
在辛弃疾写下这首词的不久前,南宋太上皇赵构去世了,赵构一贯主见与金国媾和,但是新上任的宋孝宗模糊有改变赵构偏安东南的国策,这正是辛弃疾期望的“花期”。
可是,不久宋孝宗便锐气殆尽,当起了太上皇享清福去了。

统治者对抗金的反复无常,实在正是辛弃疾“花期”的隐喻,而所谓“风雨”如斯,也是对抗金受阻挡的各类感发。
以是,辛弃疾的这首词,表面是在写花期和春天,但实际上,是隐喻了自己对抗金大计的关怀与担忧。
这实在是一首蕴藉委婉的隐喻佳作,紧张表现的是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悲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