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想到中国包括本人在内的囧墨客们,好不容易按平水韵什么的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诗词本日只能看不能读听不懂的囧状,我禁不住便是一阵狂笑。
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落啊。

是我以前发在红袖添喷鼻香网站一首七律的遭遇引发了本人的另类思考。
诗作是《悼东方之星去世难游客》:溅溅流水照徂辉,翘盼惊魂趁暮归。
江景依然还飨客,蝴儿兀自已停飞。
飞廉一阵癫狂起,衡荜终年泣血悲。
今夜月光哀照处,应怜霜露覆双眉。
按以往履历,编辑X大人肯定会把我这首按照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后所附词韵简编用韵的七律评为B级。
但编辑A大人却给了我个C级。
等级并不那么主要。
但可恨的是A大人还特意在诗后附上了“新韵”字样。
经由去僻的《词林正韵》简编是新韵吗?在第三部平声中明明写着: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
退一步讲,即便我利用了新韵又何罪之有?难道与时俱进,利用新韵不是更合理吗?笔者写诗多少年的困惑,迷惘和痛楚终于像火山岩浆一样夺路而出,并以诗话的形式爆发出来。

我们的词典里多有讽刺不知变通者之词:循常习故,规行矩步,胶柱鼓瑟,荆人涉澭,刻舟求剑,榆木疙瘩,泥古不化,拟规画圆,守株待兔,徒读父书,顽梗不化,枉曲直凑,板板六十四等。
亦多有劝人与时与境俱进之词:达权通变,通时合变,与时同业等。

事实上,一部中国诗歌史犹如自然与社会万事万物发展史一样都是 “法”和 “变” 的历史。
一方面在效法古人,另一方面在不断地积累新技能,新履历和新知识,以图在古人的根本上进行创新和打破。
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唐诗,元曲,明清小说,乃至当代的玄幻和穿越小说等俱是如此发展而来。

一韵定乾坤诗词创浸染韵的选择建议

回到人类开山祖师创作第一首诗的那天清晨吧。
景象睛好,大概正是春和景明,莺飞草长的时令,诗情最随意马虎孕育和泛滥的日子吧。
那时该当已经有了草创出来的大略笔墨了。
受到彼时彼地彼事彼情彼景的传染,诗祖溘然间即兴喊出了几个短匆匆的句子。
这些我们姑且称之为诗的东西适值基本合辙押韵,族中的伙伴们以为很美,然后口口相传就流传开了,诗歌就这样出身了,格律也随之产生了。
把稳:第一,他们是绝对原创,由于无可法的传统。
第二,毫无疑问,人类诗祖利用的是他本族当时所特有的措辞系统。

三千年之前和一千年之前异时同地,西域,南蛮,东夷和胡地,外国和中原的措辞系统等因水土气候和人文风尚习气等发生差异或迥异本属正常 。
只要如此这般推导一下,就会创造我们弃本日的普通话语音系统不用,却恪守平水韵等古音韵进行诗词创作是多么地可笑,亦是多么地“囧”!

要进行口腔手术之后才能发出的语音或脸部要跳着舞才能挤出的语音用之于普通人的诗词创作是一种歪门邪道,是扭曲和轻渎人性。
如连续恪守此道,则既无益于中华民族诗词创作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诗词作品的传播。
而且严重摧残浪费蹂躏了亿万诗词爱好者所拥有的普通话语音资源。

本人建议:

1、专业古诗词研究者、创作者和爱好者可连续二条腿走路。
不强求,不干涉。

2、毕竟我们只活在当下。
只为我手写我心,情和事的诗词创作者都来用我们善于的普通话语音系统来写诗填词吧,即用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进行创作,破除当前诗词界部分人歧视普通话语音系统的陈规陋习。

在诗词创作的多年实践中,本人创造如果想"盘活"自己的作品,就必须在创作之初就选定利用哪种语音系统。
个中,中华通韵是中华诗词学会整理研究刊行的,更威信一点,亦更方便一点。
比如诗词吾爱网站上诗词检测工具就只有平水韵和中华通韵两项选择。
就创作新人来说,如果你不打算与诗友聚会作吟诵互换,亦不打算上传作品语音版赢利,可以选择平水韵。
否则的话,则应优先选择中华通韵或中华新韵进行诗词创作,免得聚会吟诵之前或者录音上传之前还须重新修正自己作品。
当年苦吟墨客贾岛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如果你也是一位像贾岛那样完美主义者的话,你打算修正到何时?

3、建议各诗词网站默认语音检测系统一律采取本朝的普通话语音系统。
用平水韵等古代语音系统创作者运用括号特殊标明。

发扬光大中华诗词之系统编制当建立在开放的内方外圆架构之上。
笔者相信,汉赋唐诗宋词并非诗艺之顶峰。
弘扬国学诗词传统之任务重道远,我们理应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