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传授教化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墨客思想感情的认识。
传授教化时数
一课时
传授教化内容
讲解《山居秋暝》。
传授教化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剖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景象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宁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墨客笔下,大概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便是宁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纭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非常宁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备没有毁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便是人们把王维的精良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差异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缘故原由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付秋色的描写,解释山中仍旧是一片俏丽和平的宁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连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随意马虎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日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古人很随意马虎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致、人物勾画得如此柔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宁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随处颂扬的诗句,写失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毁坏这个宁静的境界,而是为了陪衬它。人们从这些繁盛热闹繁荣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安全静,体味出宁静中的一片活泼活气,因而它给人的觉得,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恐怖。它和那些写宁静就一定是寂寞凄清的寒瘦墨客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墨客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不雅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大概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致。然而,他难免不免把宁静看得过分去世板了,认为只有利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宁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墨客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宁静通向冰冷,乃至通向去世寂。然而,宁静并不即是枯寂冰冷(如果不是故意描写枯寂去世寂的话),只有知道宁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明得王维的精良山水诗何以分歧凡响。
在诗的结末里,墨客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乐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当代汉语便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备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天景色,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略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毁坏自然的例子: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毁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原文和译文
原文:
空山新雨后,景象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寂的终南山刚下了一场雨后,秋日的薄暮时候降临了。
通亮的月光在松树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
竹林里传来繁盛热闹繁荣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水上的荷叶摇动是捕鱼的渔民下船了。
听凭春天的芳香花草消散,我自己还是可以居留在这里。
《山居秋暝》诗歌鉴赏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墨客高洁的情怀和对空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景象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墨客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粉饰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样平常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致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夸奖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墨客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波折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空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绝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出神入化的地步,非一样平常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天真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纭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高枕而卧、勤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响了墨客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空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墨客先写“竹喧”、“莲动”,由于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创造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墨客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墨客空想境界的环境陪衬。
既然墨客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以是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墨客的体会恰好相反,他以为“山中”比“朝中”好,清洁纯朴,可以阔别官场而洁身自好,以是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主要的艺术手腕,因此自然美来表现墨客的人格美和一种空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动听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墨客通过对山水的描述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