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于唐德宗李适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秋,出任滁州刺史,约年余被罢。
至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春夏,韦应物闲居于滁州,《滁州西涧》便作于此时。
从这一背景上看,“幽草”守节安贫,象征墨客恬淡的襟怀。
而“黄鹂”高高在上,鸣声婉转媚时,宛如彷佛官场情态,这是此二句的寓意之所在。
此诗当选入《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卷。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诗词韦应物随处颂立名联借景抒情深受读者喜好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① 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县。

② 西涧:俗名上马河,在滁县城西。

③ 黄鹂:即黄莺。

④ 深树:树丛深处。
 

【诗意】

我怜爱成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

诗歌描写了滁州西涧幽冷的风景:清幽的芳草在涧边寂寂地成长着,惹得墨客特殊爱怜;幽草附近,有深密的树林,树林之中有黄鹂在鸣唱。
这两句可以视为此诗中的静景,草“幽”、树“深”,其境界是很幽冷的,与韦应物好静的性情相契。
以下二句可视为此诗中的动静结合之景:则通过对水急、舟横两种景象的描写,透露出一种投报无门、不得其用的忧伤。
从整首诗来说,“独怜幽草”,即意欲隐退,而墨客的被罢赋闲、不在其位,宛如彷佛水急舟横——以知人论世的眼力看来,人们对此诗的这种理解是符合情理的。
傍晚之时,春雨急骤,涧中之水横冲直撞而流,野外的渡口则一片安闲,周围阒无人踪,只有渡船被春水冲击着,横在河中。

全诗表面看彷佛是在写景,实在墨客是在借景抒怀。
墨客忧中唐政治弊端,疾百姓生活贫苦,有志改革而无力,欲归隐而不能,常常被出仕、退隐所困扰。
墨客思归隐而“独怜幽草”,叹自己无所作为而“水急之时野渡舟横”。
全诗正是其当时心境的真实外露。

俗人出游赏景时,大多只是探求高山深潭、奇石怪树,从特异的景物中得到感官的刺激。
而真正的雅士,却常常更关注那些无人问津的风景。
由于没有人类活动的滋扰,在这些平凡的景物中间,每每更能不雅观察到生命欣欣向荣的韵律。
虽然这样的不雅观察须要耗费更多的韶光和思考,但是从中得到的乐趣,却永远大于仅凭感官得到的享受。

独生于浅溪边的小草,欢唱于高树上的黄鹂,虽然没有令人惊奇的外表,也没有迥出常流的习气,却能见告我们生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尽力吸取养料,成长繁衍,并得意其乐。
人类的关注与否,并不能改变它们生命的代价。
停靠在无人渡口的小舟,虽然建造时的本意是供人渡河,但在骤雨初来、春潮湍流之时,小舟随水流浮沉,点缀在春水碧波之间。
纵然无人利用,也能与周围环境相处融洽,乃至合为一体,产生它自有的美感。
而这种不为世俗所动,不为功利所驱的美感,也是真正的墨客们毕生想要追求的东西。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二句是诗中有画、随处颂扬的名联,深受读者喜好,北宋政治家寇准乃至对之加以效仿。

「学不可以已」如果您想到有好的古诗词文,请直接留言……感谢您的分享!

收藏与点赞齐添,评论共转发同等。

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逐日品读中华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