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谁的浮生过往,惊艳了现代年华?透过文物看中原历史,穿越千年只为体验一朝繁华。2023年5月份起,由河南省委网信办主理、大河网承办的“闪耀吧!
中华宝藏”网络主题宣扬活动正式启动,通过走进河南各地博物馆,选取反响中原文明发展脉络的代表性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中华宝藏“活”起来、“火”起来。
寒冬尾月,北方有烧得火热的炕床和暖气,南方有空调电热毯“小太阳”……当下人们的取暖和办法多种多样。但身处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古人面对数九寒天如何过冬御寒?他们最钟爱的取暖和神器是什么?答案就在古诗词中,咱们一起一探究竟。
频频涌如今古诗词中的“熏笼”如何取暖和?
窗外雪昏昏,人倚薰笼昼掩门。——清·顾太清《南乡子·云林嘱题薰笼美人图》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唐·白居易《后宫词》
每夜停灯熨御衣,银熏笼底火霏霏。——唐·王建《宫词一百首》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五代·李煜《谢新恩》
…… ……
斜倚薰笼图·明·陈洪绶(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这些古诗词中高频涌现的“熏笼”便是古人用于取暖和熏衣、熏被褥的多用场神器。“熏笼”如何发挥取暖和功效?走进开封博物馆,精美堂皇的明鎏金龙凤纹铜熏炉悄悄讲述着几百年前冬日里暖暖生烟的取暖和故事。
铜熏炉,古时烧炭取暖和用具。也称喷鼻香炉、熏笼,熏炉最早多是陶瓷烧制,后来制作材料发展为金、银、瓷、玉、铜多种质地,但因青铜坚牢且散热性能好,故以青铜质地为大宗。在熏炉内焚喷鼻香,透过盖上镂孔,轻烟环抱,喷鼻香气四溢,有助于营造肃穆、高雅的气氛。
图片来源:开封博物馆
可以看到,这件鎏金龙凤纹铜熏炉为长方形,直口,弧腹,下腹渐收,圈足较高并外侈。通体鎏金,两侧有狮头啣(xián)环,环饰海水纹,腹饰海水、龙、瑞兽纹,圈足饰莲瓣纹。上有盖,盖下有子口,中部隆起,镂空云纹上盘双龙双凤戏珠,盖正中饰镂空云龙纹。圈足内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方章款。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是祥瑞的象征,而双龙双凤戏珠,则有歌颂安然和龟龄的寓意。该炉镌刻精美、繁复且实用,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经靠近当代机器加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难得的熏炉佳构。
当然,古人的取暖和聪慧不仅仅局限于“熏笼”等用具,家常如铁制器皿炭盆,小巧如当代“暖宝宝”的手炉,还有涌如今白居易诗中的饮茶煮酒利器“红泥小火炉”……只管古时生产技能掉队,可也不乏能人巧匠发明出许多到现在来看依然不过时的取暖和“设备”。
黑漆描金开光山水图手炉·清(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手炉这种盛行于明清的风雅物什,为《甄嬛传》中的小主们所喜好,冬日请安、出行、游逛人手一只;也被《琅琊榜》中的梅长苏心仪,行走江湖时随身携带日常取暖和。手炉虽小,但内里储满喷鼻香灰,喷鼻香灰里埋了一小块炭,最上层又洒了些许沉喷鼻香的粉末,在寒流中送暖传喷鼻香,颇具风雅。
手炉作为取暖和工具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湿润,楚人将喷鼻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点火散气,继而发明手炉;另一说是源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景象寒冷,当地县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取暖和,炀帝称之为“手炉”。手炉在明清最盛行,清末往后逐渐衰落,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只在江浙一带还有少量生产。
从取暖和到熏喷鼻香 古人生活充满浪漫烟火气
除了取暖和,古人也常把衣物、被褥等放置在熏笼上熏蒸。《东宫往事》记载:“太子纳妃有熏衣笼,当亦秦汉制。”可见,早在秦汉期间就已经涌现了熏笼。相传宋代大学士梅询每天出门前都会把官服放在笼上熏透,为了防止喷鼻香味散失落,出门都还要捏着袖口,一贯到办公的地方才松开袖口。上层社会的人们喜好把衣服、被褥、手帕等放在熏笼上使之熏透,既可以取暖和,又可以熏喷鼻香。在熏衣之外,熏笼还可用来熏喷鼻香温暖床上的被褥。在寒冷的冬夜时分,以熏笼熏喷鼻香被子,是富朱紫家寝室里的常景。“灰宿温瓶火,喷鼻香添暖被笼。”一个小小的熏笼温暖了全体寒冷之冬。
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五凤熏炉为汉代文物,主体为凤凰形象,胸前、双翅和尾部各饰有一只雏凤,共计五凤,故而得名。凤腹中空,凤体有孔,圆盘平底,通高20厘米,底盘直径21.5厘米,1989年河南省焦作嘉禾屯窖藏出土。这一熏炉中所表现的五凤,大者应为端,象征着吉祥快意,天下太平。大凤雄姿昂扬,身披锦羽,四只雏凤点缀其上,构思风雅,造型独特。遥想其成品之日,精光夺目,集实用与不雅观赏于一体,不仅是一件生活用具,更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熏喷鼻香不完备是生活的点缀,更彰显著利用者的意趣风致。当点燃喷鼻香料时,缕缕青烟可通过双翅透空的羽纹四处飘散。大概在幽然的喷鼻香气中,人们也能到达凤凰所栖息的缥缈仙界。我国用熏喷鼻香的历史悠久,熏喷鼻香用具亦随之产生。新石器时期就已涌现陶质熏炉,西周期间还设有专门掌管熏喷鼻香的官职,战国期间涌现了铜质熏炉,西汉中期熏炉利用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期间。在两汉期间,熏喷鼻香已成为社会盛行的习俗,不仅具有祛疫健身的功能,更兼具了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含义。各种工艺繁复、制作精良的熏炉应运而生,在保有实用性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装饰性。这件五凤熏炉以青铜材质塑造出一只姿态矫健的大凤形象,凤体为熏炉炉身,奥妙利用凤翅锦羽为炉盖,凤腹为炉体,艳服喷鼻香料,周身加诸雏凤为装饰,构思风雅,造型独特。熏炉的主体以凤凰双爪为支撑点,铆于一圆盘之上,既起到了稳固熏炉主体的浸染,又能盛接可能落下的喷鼻香料灰烬,从美学的角度看亦不会呈现出头重脚轻的视觉效果。它虽历经千年风霜,依然保存完全,主、附件齐备,细部刻画精美清晰,集实用性与不雅观赏性于一体,是两汉期间独树一帜的熏炉佳构。
熏笼、熏炉这样袅袅升腾出清香的古代喷鼻香器,不仅于寒冷之冬为人们保温取暖和、满室生喷鼻香,营造出高雅怡情的自然意境,更彰显著古人生活中充斥着精细浪漫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