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全国公民都背过赣州本土历史牛人写的那些古诗文。
我大赣州拢共就出了这几个顶级文化人,非常幸运的,这些文化人的代表作,全部都上了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

请坐稳了,桃总要带你穿回中小学的语文教室里了。

《三衢道中》 南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惊人新创造全国公民考试必背赣州人写的古诗你知道几首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出处:《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四年级)》

这个曾几是赣州城的大名人,赣州商业街文清路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曾文清有个学生比他更出名:浙江绍兴人陆游,陆游还为他的老师写了墓志铭。
这首诗是他在浙江衢州的一个初夏嬉戏时写下来的。

自西汉末年,王莽发难时起,曾参十五世孙关内侯曾据避祸举家南迁至江西庐陵(吉安),发展成南方大姓,以江右为据点,子孙往西迁湖南出曾国藩祖上一支,往东迁福建出曾公亮祖上一支,往南迁广东出曾荫权祖上一支,巨族的繁衍能力确实惊人。

在宋代江西,南丰三曾(曾巩、曾布、曾肇),以曾巩为首,虔州四曾(曾弼、曾懋、曾开、曾几),以曾几最有名。

赣南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留下名字的历史文化名人并不多,轻微能够崭露锋芒的,屈指数来,东边有宁都三魏(魏禧、魏际瑞、魏礼)、西边西江四戴(戴衢亨、戴均元、戴衢亨、戴第元),中间为虔州四曾(曾弼、曾懋、曾开、曾几),四曾中的佼佼者曾几。

曾几虽是赣州人,但是客居河南洛阳,贬谪时住上饶茶山,没有为乡梓做过什么,但曾几以其人格力量和文学遗产,足够其让后人留记,1941年,蒋经国在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赣县县长任上(1940年—1945年)时,以曾几的谥号命名了“文清路”。

《田家》 宋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

一树高花明远村落。

云意不知残照好,

却将微雨送薄暮。

出处:《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九年级)》

桃总弱弱的暴露一下年事,这个我木有背过,由于当时的教材并没有。

郑獬,宁都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做生意,便寄居于此。
众人很多误以为他是安陆人。

郑獬的爷爷晚年领子郑五教从宁都会同乡桃枝去了安陆,并考取进士;郑五教和朱京娘在宁都桃枝期间生养了五个儿子,大儿郑弥中,二儿郑獬。
郑獬幼、少、中年期一贯跟随母亲在会同桃枝生活,并娶张氏为妻,后跟随母亲一并去了安陆,并在安陆再娶了继妻杨氏,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状元及第。
郑獬得中状元后,还曾回到宁都一次,重修了爷爷郑十四郎的墓。

顺便说一下,郑獬是我大赣南第一位状元。

《大铁椎传》清 魏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6,与遇宋将军家。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武术,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浑,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宗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出处:《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散文(七年级)》

现在确实是小朋友越来越会读书了,桃总那个时候记得这篇课文是在高中部分来的。

魏禧,江西宁都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
与兄魏祥、弟魏礼并美,世称“三魏”。
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合称“易堂九子”。

清初变乱蜂起,清政府于顺治二年下了“剃发令”,男子不剃发者,“杀无赦”。
这时魏禧等易堂九子只好隐居翠微峰自保,但时日一长,他们觉醒到僻居赣南,终不为人所知。

魏禧认为学问必须通过阅历和实践,深感足不出户,难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为了更广泛地结纳各地的抗清志士,稽核江浙一带的地理形势,以钻营规复明朝的根据地,进行深入暗藏的反清斗争。

如果你是个学霸,那么在历史书上意外验的部分,该当还见过江西第一个宰相兴国人钟绍京(唐)的书法,宁都画家罗牧(清)的绘画。

桃总决定毫无逻辑性的以主席的《清平乐·会昌》,任性结束此文。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隐士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