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时候,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十分看重过腊八,并留下很多和腊八有关的诗文。
著名诗圣杜甫就对腊八情有独钟,公元757年)十仲春,他到京城长安,这天正值腊日,气温和寒冬形成了光鲜的比拟,冰封多日的景象竟然化冻了,像是春天一样温和。杜甫有感而发,就写了一首随处颂扬的《腊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占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到了宋朝时,佛教已深入民气,于因此佛教为主题的“腊八节”渐成传统。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十仲春”条中即称:“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宋代的著名僧人释师不雅观就为腊八节写了首名作——《偈颂七十六首》:偈颂七十六首腊八是目前,如来成道日。夜半见明星,从此生荆棘。荆棘生人间,天上错流传。
腊八节这天除喝腊八粥外,腊八节还有祈丰产、辟邪、防瘟疫、占卜年景等很多内容。特殊是明清往后,腊八节已被古人授予了更高层次的含义,济贫、施舍成了主题,因此,腊八节也被视为古代的“慈善日”。
到了清朝,寺院的腊八粥也称“佛粥”,佛粥只送两种人:一送檀越,二济穷汉。而出于“济穷”的目的,很多地方的僧人在腊八节之前便开始化缘募米,以便能煮更多的佛粥。正如清乾隆《延庆县志》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北京延庆,僧人前期沿门募米,至这天,作粥施舍穷汉,与他处同。”
乾隆天子是清朝一位雄才大略的天子,他生平创造了两个记录,一是中国在位韶光最长的天子,二是中国作诗最多的“墨客”,相传有一年腊八,乾隆看到这一天赶高下雪,心情大好,愉快之下,写了首《腊八日雪》的诗词:腊八日雪一夜同云布,凌晨散玉花。最宜逢腊日,顿觉助年华。麦垄从添润,梅村落欲放葩。所欣占岁稔,不为藉烹茶。
诗词前面写的是腊八在雪后的美景,后面则是画龙点睛,关心百姓和民生,突出了主题思想:我不是为了用雪水烹茶而愉快,而是替明年诗歌丰收年愉快。
如此美好的欲望,当然感到了天下百姓,受到了广泛夸奖。
从唐宋到元明清,再到如今,这一碗腊八粥是人间美食,也是文件传承,更是美好祝福。当代人从腊八节开始,喝了腊八粥就算是正式开始过年了,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预备杀猪宰鸡,蒸馍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