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珮安歌,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提起杜甫,我们会首先想到贰心怀天下的忧思和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他是一代诗圣,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他笔下写出过这世间最惨烈的疮痍,最痛楚的民间百态,还有最深刻的人生感悟。
他的诗歌唱的是天下公民的喜怒哀乐,展现的是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
杜甫甚少写自己的儿女情长,后人也并不那么熟知他的爱情和婚姻故事。然而,虽然杜甫直接描写妻子和爱情的作品不多,但是他的妻子还是时常涌如今他诗作的字里行间。
由于身处浊世,杜甫与妻儿聚少离多,但是在他的人生中,对妻子和孩子的爱意并不寡淡,身处的环境几经变革,杜甫从未曾熄灭过对妻子的思念和爱情火花,他们二人虽然没有多少月下花前的快乐日子,但是对彼此的真情,一贯坚信且笃定。
1
杜甫少时就四处游历,三十岁时迎娶杨氏女为妻。
后来杜甫经历家道中落、国家战乱,他的生活一贯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下,时常穷苦交加,他的妻子一贯不离不弃,无论是共同面对窘迫的生活,或是忍受别离的担忧。
在杜甫的诗作中,与妻子有关的诗作最常见的是表达思念之情。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喷鼻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
这首《月夜》是杜甫为数不多描写了妻子形象的诗作,全诗尽是写满了杜甫对妻子儿女的思念。
这首诗作于天宝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家人逃往羌村落,后来杜甫一人被叛军俘虏被押解至长安。写下此诗时,他望着玉轮,思念远在羌村落的妻子。
今晚这个时候,想必妻子只能独自一人在看着天上圆月,陪伴妻子身边的子女年事尚小,乃至还不敷以读懂母亲心中的惆怅与思念从何而来。杜甫身处千里之外的长安,贰心中明白妻子此时该有多少伤心与难过,然而却无能为力,玉轮可以照亮望月人的思念,但却无法让思念的人乘月相见。
杜甫想象着,那远方的雾气定是打湿了妻子的头发,清冷的月光洒在了妻子洁白的手臂上。这两句描写实在可以看出杜甫的妻子也是气质非凡的大家闺秀,至少在杜甫心中,她本该仍是这般光彩照人的样子容貌。然而,多年的聚少离多,担惊受怕让他的妻子脸上总是挂着泪痕。
她嫁给杜甫后陪伴他走过了人生的起起落落,看到了爱民气情随着国家时局的变革,杜甫又何尝不睬解妻子的辛劳与付出,他在诗中末了写,是多么希望可以和妻子相互依偎在窗前赏月,让那月光照干二人的眼泪。
杜甫这次被困长安的韶光里,对家人的思念始终是贰心中最大的挂怀,他不知他们是否生活顺利,是否吃饱穿暖,乃至是否性命无忧,他在寒食节时也写下过著作表达思念的情绪。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一百五昼夜对月》
寒食节时,作者孤身被困长安,得不到半点家人的,月光洒向湖面如金波般散开,作者的泪水也如此一样平常未曾停歇。
诗中第二句作者想象月桂树被砍断后,月光会更加丰富和清澈,杜甫借助传说故事的描写,希望有更多的月光可以承载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或是有更多月光带着情绪洒向同在望月的妻子,希望她可以感想熏染到杜甫的思念。
虽不得相见,但是杜甫夫妇二人也能明白彼此的心意,此时杨氏也定是充满愁绪望着远方丈夫离开的方向,多么希望昼夜思念的人得以归来。杜甫在诗的末了写道,连牛郎织女都可一年相见一次,自己与妻子却不知何时能相逢。
诗中作者以牛郎织女比喻自己和妻子,可见在他的心中二民气系彼此,情绪武断,他对杨氏的爱意蕴藉且深奥深厚,只恨这山河破碎的环境,让二人变为无法见面只得思念的苦命夫妻。
2
被困长安后杜甫末了得以回到了羌村落,与妻子孩子相逢,对付杨氏来说,虽说逐日最期盼的莫过于夫君归来,但是真的等到这一刻还是有太多惊异和感慨,个中情绪杜甫也在诗中进行了描写。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有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更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羌村落三首·其一》
杜甫几经跋涉山水,风尘仆仆,才回到妻子家人身边。映入他眼帘的是老旧的柴门和一直吵闹的雀鸟,几处景致描写可以看出在与杜甫分别的日子里,受到战役和分离之苦的影响,杨氏和孩子们生活得十分悲惨,四处展现的均不是热闹和烟火气息。
看到杜甫归来,妻子的首先反应是“怪我在”,此番描写真实且让人动容,杨氏一直“责怪”着杜甫竟然还活着,这份“责怪”是对过去那么多个担心昼夜的感情发泄,可见杜甫身陷长安的日子里,妻子逐日都在担心他的性命安危,如今看到他安然归来,又惊又喜的心情让她忍不住大哭,出声责怪杜甫让自己担惊受怕那么久。
这天夜晚,杜甫与妻子在红烛下相对而坐,他仍旧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梦里多少次相见的人终于走入了现实,在那样的浊世里,能保留性命与家人团圆,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至少在此刻杜甫的心中,无论过往有过多少流落和困难,只要能将此刻与妻子在夜晚的相视变为永久,也是生命中最温暖的所在了。
除了被困长安的经历外,杜甫生平多的是到处奔忙的颠沛流离,他在很多作品中都描写过妻子儿女随着他四处奔波,生活非常辛劳,杜甫心中感想熏染亏欠和愧疚。
如他在《飞仙阁》中写“嗟叹谓妻子,我何随汝曹”,又如他在《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中所写“何日兵戈尽,飘飘愧老妻”。
在类似的诗句中,杜甫常常以“老妻”形容杨氏,实在杨氏小杜甫十余岁,年纪并不老,但是杜甫一来以此形容二人彼此熟习、老夫老妻的状态,二来表达杨氏随着自己四处流落饱受离去之苦的不随意马虎,杜甫心中有愧,妻子曾经也是在最美的年华嫁给了自己,但是却没过上安稳踏实的日子,多年的辛劳岁月在她的心上,留下了痕迹。
杜甫在《逃难》中总结了自己这生平四处亡命的窘迫现状,个中就不乏对妻子一起跟随所耐劳楚的描写。
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骨,奔忙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
乾坤万里内,莫见立足畔。
妻孥复随我,回顾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逃难》
杜甫写下这首诗时已是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祖国的南北皆是踏足之处,只为求得一个安身之所,每一次逃难都是几经波折,温饱不能担保。
杜甫觉得自己已是垂垂老矣,身体疾病缠身,而更加病入膏肓的,是这个已经风雨飘摇的国家。然而,杜甫心中明白,这些生活的困苦,并不是只落在他一人身上,妻子孩子一起跟随,可谓吃尽苦头,回顾妻子嫁给自己之后的日子,杜甫也不禁内心悲痛。
实在,我们都知道,伟大的爱情不过是相濡以沫,同行江湖却未曾放开彼此,杜甫和杨氏的爱情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不离不弃,同甘共苦。
不幸的是,在那个“国破山河在”的年份里,他们之间的情绪受到了残酷现实的各类冲击,杜甫到去世都没见到贰心中那个海晏河清,万世太平的国家,他的生平都在逃难,内心都在发急煎熬,好在杨氏困难相随,哪怕个中心伤堕泪的日子无法计数,但始终未曾抛弃。
3
杜甫这生平安稳生活的日子屈指可数,在成都草堂的日子里算是个中之一。虽然物质生活非常艰巨,但这里阔别尘嚣,杜甫与家人仿佛进入避世桃园,得以短暂安定。在这样的生活里,杨氏面对物资的匮乏,依旧努力为家人们增加着生活的喜悦和快乐。
清江一曲抱村落流,长夏江村落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附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落》
村落建在清澈的江边,大略且宁静,仿佛事事都与世隔绝,这里有自由清闲飞入房梁的燕子,也有在水中成双成对的水中鸥。通过风景描写看得出此处景致奇丽,是个不受打扰的利益所,虽然杜甫还要靠故人的接济度日,肚子都很难填饱的日子里,杨氏却在纸上画着棋局,与夫君和孩子下棋为乐。是啊,生平都在饱受离去的家庭,此时能坐在一起看着风景下棋,哪怕生活穷苦,居住简陋,又何尝不是杜甫人生的明日亲之乐呢。
通过草堂画棋局,能看出杨氏是个非常聪慧的女子。实在,她除了面对变故可以与杜甫携手与共,她在民气抱负上也十分支持杜甫,她的情绪组成中,不仅有对丈夫的挂怀,还有对丈夫忧国忧民格局的理解和支持。
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可见杨氏高兴的事情不仅是与丈夫相逢相依,还有看到丈夫满心期盼的国家领土被收复,她明白杜甫内心对国家的情绪和他的政治空想抱负,她不仅是行动上陪伴旁边,灵魂和思想上也与夫君同在。
杜甫留给后世的印象是一个生平都在为国家叫嚣的爱国墨客,他的那么多经典作品仿佛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老人,在逐步诉说自己对国家和人生的领悟。
他拥有大格局,他那识破岁月的眼睛里充满着对国家富强和民气抱负的渴望,但同时也不乏对身边爱人的感谢和怜爱。他大概没有单独为爱妻写过平生,乃至很少直接露骨表达爱意,但是他的妻子涌如今了他的很多作品中。
我们看得出来,他们二人的婚姻生活充满磨难和困难,但无论周遭环境经由若何的沧桑变革,他们总还是在相濡以沫,共风共雨,哪怕历尽千辛万苦,也要陪一人到老。
-作者-
珮安歌,一名热爱笔墨和火锅的正经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