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的诗词大部分以乐不雅观、豪放为主题,只有提到结正室子王弗时,他才会流露出难得的浪漫之情。
在这份浪漫的背后,是一段被传为佳话的爱情故事。

听说苏东坡在成亲当日,心情大好,愉快之余就提笔写了一首关于洞房的诗词,其内容十分肉麻、令人羞涩,但终极却成为了一首千古绝唱。
那么,这首著名的洞房诗,是哪首诗呢?

1055年,19岁的苏东坡正在四川的青神古中书院学习,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当时书院的老师名叫王方,进士出身,在书院教书多年,弟子学生浩瀚,而他最喜好的还是豪放不羁、出口成章的苏轼。

有一次,王方带着书院的学生一起外出踏青,不知不觉众人就来到了山中的中岩寺。
解释来意之后,寺庙方丈亲自带领书院的师生在寺中游览,见众人都是青年才子,满腹经纶,老方丈就提了一个哀求,希望书院的师生能够帮他办理。

苏东坡娶亲当晚写下一首洞房词成千古名篇

原来在寺庙的后山,有一潭碧水,千百年来流淌不息,却一贯没有得当的名字,老方丈就想请众人帮忙取一个响亮的名字。
听完方丈的哀求后,王方爽快的答应了,就带领学生们来到了后山的水潭旁。

只见潭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底欢畅的游来游去,听到岸上众人的谈笑声,纷纭跳出水面,彷佛在相应呼唤。
学院众人纷纭为水潭取名,有的以藏鱼为名,取名“藏鱼池”,有的以欢畅为名,取名“跳鱼池”。
老方丈听了之后,摇摇头笑道,这些名字之前也有人取过,但都欠缺意境,很难流传。

老师王方见状,急速将后面的苏东坡叫上前来,让他试一下。
苏东坡本不喜好出风头,奈何老师约请,就勉为其难的上前说道:“潭水中的鱼儿本在欢畅的嬉戏,由于游人的呼唤而跳出水面,不如就叫喊鱼池。
”阁下的老方丈一听,急速拍手喝采:“妙妙妙,唤鱼两字意境甚妙,新颖文雅,有条有理,此名,必将流传后世。

老师王方有一位爱女,名叫王弗,年近16岁,自小在父亲的熏陶下,诗词歌赋、琴棋字画无一不精。
回家之后,王方将中岩寺水潭的事见告了女儿,但隐去了苏东坡取名的环节,让女儿为水潭也取一个名字。

没想到王弗沉吟少焉,在纸上写下三个大字“唤鱼池”,王方看完大喜,见告女儿此前苏东坡同样为水潭取名“唤鱼池”。
苏东坡与王弗两人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可谓天作之合,于是就决定将爱女许配给苏东坡。

不久之后,苏东坡与王弗就喜结连理,举行了婚礼。
在当晚的洞房花烛夜,才子、佳人共处一室。
在新婚之夜,苏东坡喝了酒,诗兴大发,就写下一首洞房诗给爱妻,直夸得新娇妻,含情脉脉,欢畅万分。
此洞房诗是一首词,名叫《南乡子·集句》,全词如下:

南乡子·集句

作者:苏轼

寒玉细凝肤。
清歌一曲倒金壶。
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
豆蔻花梢仲春初。

年少即须臾。
芳时偷得醉工夫。
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
豁得平生俊气无。

此词约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仲春或仲春往后。
东坡时年19岁,自称“年少”。
当年娶王弗为妻,王时年16岁,正是“豆蔻”年华。
此词为新婚时的纪念之作。
大概是东坡填词的最早试笔。

词的大意是:清俊的边幅柔润着洁白滋泽的皮肤。
唱一曲《倒金壶》的清亮之歌。
婀娜多姿的《杨柳枝》全都熟习。
怎么比得上仲春初的豆蔻梢上的花呢!
年少光阴即刻消散。
良辰暗暗地换得醉酒的工夫。
丝罗帐子柔和地吊在白烛的背后。
欢快啊,犹如舍弃掉平生的漂亮气概!

词的上片,写妻子王弗的仙颜。
“寒玉细凝肤”,描述王弗的体态。
“寒玉”,突出她玉般边幅之清秀。
“细”,刻画她皮肤的柔润。
“凝肤”,细状她肌体之洁白。
“清歌一曲倒金壶”,描叙王弗之歌声。
“清歌”,衬托歌喉之美。
“一曲”,言歌唱得极少,可便是能叫人倾倒。
“倒金壶”渲染歌后的效应“如醉如痴”。
“冶叶倡条遍相识”,比喻王弗的动人舞姿。
“冶叶倡条”,突现她身体的婀娜多姿。
“遍相识”,引起广泛的轰动效应,犹如老友问的久别相逢,一见如故。

将上述三方面集中到一点,便是获取与“寒玉细凝肤”句照料的动人印象:王弗全体精神的美就在于“净如。
豆蔻花梢仲春初”。
它既点明王弗年事,也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含意。
“仲春初”,新嫩、兴旺、活泼,宛如“仲春东风似剪刀”。
对付词人的婚姻不雅观来说,他冲破了“父母包办”下的“安心折从”的世俗,玉成了笔下她那“俏丽”、“亲密”、“融洽”的妻子形象。

下片,写难忘新婚夜的欢快生活。
“年少即须臾”,意即珍惜少年光阴。
“年少”点明年龄,“须臾”点明青春易逝,突出了生命诚名贵的特点。
“芳时偷得醉功夫”,夫妻二人正处于情爱的“芳时”——黄金岁月,哪怕是饮酒韶光也要捉住尽情欢快,得闲“偷得醉工夫”,亲热,醉酒,行乐,词人突出了“芳时”宝贵的特点。

“罗帐细垂银烛背”,描述新婚之夜的重逢情趣。
“罗帐细垂”,为新婚夜的象征物,“银烛背”,表明不能露之于外的新婚隐私生活。
重逢是命运对情侣的巨大恩赐,是深恋的显示,无疑,词人在这里突出了性爱情爱以“互爱为条件”的特点。
“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照料开头,写新婚之夜那种纵情的总感想熏染。

情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新婚之夜尽情倾泻,会得到“欢娱”的美感,甚至“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
如果是“豁得”,拿出身平之精力,但不英雄志短,儿女情长的话,那么,这种男女结合无异于动物的自然重逢了。
纵不雅观全体下片,由年少——芳时——罗帐细垂——豁得,形象地组缀了一幅年轻夫妻新婚夜的残酷夺目的情爱天下长卷。

实在,这首词的大多词句并非苏东坡的原创,而是摘自古人的诗词,但苏东坡将它们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通读全词,既有苏东坡对爱妻王弗仙颜的赞颂,也有对洞房花烛夜幸福的描述。
特殊是那句“罗帐细垂银烛背”,流露出了洞房之夜喷鼻香艳的一壁,让很多读者感到酡颜和肉麻。

此时此刻,苏东坡不是豪放不羁的文人,只是一位掉入温顺乡的才子!
其诗词言简意亥,充分表露出一种浪漫美妙的韵律。
婚后,王弗一贯陪伴在丈夫身旁,在情到浓时,两人又浪漫一番。
王弗很快成为了苏东坡的知心帮手,夫唱妇随,心领神会。

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可惜两人未能携手白头到老,王弗二十七时,即在1065年得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
而此后的十余年间,苏东坡从未停滞过对爱妻的思念,他后来又写下了另一首千古绝唱——《江城子▪十年死活两茫茫》:

十年死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悲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回籍,小轩窗,正装扮。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陈说与亡妻阴阳相隔十年,十分难忘,想起千里外的王弗孤坟,加之寂寞到无处诉说自己的悲惨惨状,故此非常感伤。

写《江城子》的时候,苏东坡正在山东省密州当官,而亡妻王弗的宅兆则安葬在四川的眉山,每隔清明重阳除了他之外,无人去给王弗墓除草上喷鼻香,故此变成孤坟一座。

由于太过思念王弗,苏东坡乃至在写此诗的前一晚做了一个梦,梦里他回到了久违的故乡,走至当初两人的房屋窗下,瞥见王弗在里面装扮打扮,而两人相视,却缄默难语,尽流下悲哀的泪水。

欢迎关注@泽光书院​,让思想充足生活。
阅读可以让人得到聪慧启示,让人滋养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