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买宅,万金买邻。
”好的邻居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古时孟母三迁,便是为了找一个具有好学家风的邻居,给幼年的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俗话说:“远亲不如隔壁。
”邻里之间每天低头不见举头见,相互照料,和蔼相处,关系比一些不常往来的亲戚还要融洽。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古诗词里,这种邻里关系喷鼻香远益清,源远流长。

李咸用:邻居皆学稼,客至亦无官。

古诗词里的邻里关系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山居》(唐) 李咸用

草堂书一架,苔径竹千竿。

难世投谁是,清贫且自安。

邻居皆学稼,客至亦无官。

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

《山居》,一作《遣兴》,后面还有四句:“风细酒初醒,凭栏别有情。
蝉稀秋树瘦,雨尽晚云轻。

《山居》描述的是一幅世外桃源般的山村落庄居图。

住的虽然是山间茅草屋,但没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忧虑,这得戴德有青山为樊篱,阻挡了强风的吹袭。

茂密的竹林间,小路弯弯,上面还长满了青苔。

表面的天下繁华也好,战乱也罢,丝毫不影响我且在此过着清贫而又安逸的日子。

邻居们都是种庄稼的人,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个个勤恳而又实在,便是偶尔来个客人,也都是平头百姓,与世无争,相安无事。

闲来无事弹奏一曲焦尾琴,也没有人会欣赏。
管他呢,就在月光下自娱自乐,让我心飞行。

墨客非常享受山居的生活,包括简大略单的邻里关系。

在群星残酷的唐朝诗坛,李咸用虽然并不见得有多么刺目耀眼,他的平生业绩也不尽详细,但《全唐诗》收录他的300多首诗词,证明他并不是一颗流星。

李涉:长安里巷旧邻居,未解梳头五岁余。

《赠田玉卿》(唐) 李涉

长安里巷旧邻居,未解梳头五岁余。

目前嫁得风骚婿,歌舞闲时看读书。

李涉便是写“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那个墨客,田玉卿是他儿时居住在长安里巷的邻居小妹,那时候她还只有5岁,非常活波可爱。

如今,小妹长成大姑娘了,还嫁了一个风骚倜傥的夫婿,琴棋字画样样俱全,昔日的小家碧玉,俨然一个大家闺秀了。

李涉这首七言绝句,对田玉卿的幸福生活表示由衷祝福,展示了邻里之间朴拙淳厚的感情。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李涉的人品是非常不错的。
对邻居友善或许还不足彰显李涉人品出众,但如果连匪贼都仰视,那真的是令人拍案称奇了。

听说,李涉有一次路遇匪贼,但当匪贼听说他是太学博士李涉时,不但没有抢劫他,反而要给他许多财宝,条件只是李涉亲笔题诗一首相赠。

李涉于是非常爽快地创作了《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落,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通过这“盗亦有道”的传奇故事,李涉的才华横溢和人品出众,由此可见非同一般。

张英: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清)张英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老家安徽桐城的宅子与吴家为邻。
吴家秀才出身,两家院落之间原来有一条巷子,供两家及村落民出入利用。
后来吴家翻建新居,想占用这条小巷,张英老家的人不同意。

双方争执不下,把官司打到了当地县衙。
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王谢,犹豫再三,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了封加急信,送给了在朝庭作“大官”的张英,希望他来出面办理。

谁知道张英复书却是上面的一首七言绝句,寓意人生涯着争来争去有什么意思,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不也去世掉了,只剩下那无言的长城。

张家人看了复书,豁然开朗,当下就来到吴家,说要主动让出三尺空地,让吴家翻建新居占用。

吴家见状,深受冲动,当即决定,也让出三尺房基地,不再占用。

张家让三尺加吴家让三尺,“六尺巷”由此得名。

张英的谦善礼让,不仅成为邻里之间和蔼相处的典范,更为自己的家人乃至家族树立了原谅博大、崇德重礼的模范。

在张英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子个个学有所成,次子张廷玉更是成为一代良相。

本日,六尺巷的故事广为传颂,《六尺巷》诗歌妇孺皆知。
窄窄六尺巷,造诣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家风的一篇大文章。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无论家与国,都要处理好邻里关系。

1956年,一代伟人在会见邻国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就引用了张英这两句诗:“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个中尽显伟人聪慧,意味深长。

小结:

“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
”彼此之间有那么一份真情厚意在,间隔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相遇是缘,相识是份,如果能够比邻而居,附近而住,那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缘分,邻居们当且行且珍惜。

古诗词里的邻里关系——以邻为伴,与邻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果你想拥有像古诗词里所礼赞的邻居关系,请你首先存心品味与邻里有关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