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亭茶宴】

鲍君徽

闲朝向晓出帘栊,

茗宴东亭四望通。

为什么说陕茶历史悠久读读这些茶诗就知道了

远眺城池山色里,

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

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

更怜团扇起清风。

【惜花吟】

鲍君徽

枝上花,花下人,

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

目前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欢,

莫待东风总吹却。

莺歌蝶舞韶光长,

红炉煮茗松花喷鼻香。

妆成罢吟恣游后,

独把芳枝归洞房。

赏析:

鲍君徽,字文姬,鲍征君之女。
工诗能文。
与女学士宋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五位大唐才女齐名。
唐德宗贞元中寡居,十四年(798)召入宫,与侍臣作诗唱和。
百余日后以母老乞归养。
在《全唐诗》中存诗4首。
宫女鲍君徽是宫廷茶文化的创造者和见证人。
这两首茶诗描写了宫廷“红炉煮茗”及宫廷茶宴的的优雅生活。
法门寺地宫茶具的创造为我们理解大唐长安宫廷茶文化供应了倔强的实物证据,鲍君徽这两首诗则是更早一些期间大唐长安宫廷茶文化的真实写照。

【吃茗粥作】

储光羲

当昼暑气盛,

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阴,

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

曾不蔽炎晖。

淹留膳茶粥,

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

日暮垂垂归。

赏析:

储光羲,兖州(辖境在今山东)人,开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
这首茶诗反响了中唐之初,以茶作粥的吃法仍很普遍。
“淹留膳茶粥,共我饮蕨薇”,蕨薇是两种野菜,嫩叶可食,常见于古诗,时为“贫者之食”。
储光羲将茶与其它食品混煮成稠状,以此充饥,却饮以蕨薇汤液。
显然,茶仅作食用,茶菜而已,与饮料无关。
这是一种很掉队的用茶法,较之茶羹还等而下之。
墨客在京都做官,还喜吃茗粥,绝不奇怪,由于开元年间陆羽创始的煎茶法还正在遍及过程中。
这也反响了陕西茶俗的多样性。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

民气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

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

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

酌茗聊代醉。

赏析:

孟浩然,唐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少好节义,诗工五言。
从前隐居襄阳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诗与王维齐名。

受大唐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曾狠下决心要生平隐居的在鹿门山隐者孟浩然,还是经不住功名利禄的诱惑,长途跋涉赴京城长安去谋官做,且跃跃欲试。
深得天子和公主垂青的京城大红人王维尽力提携。
事也凑巧,孟役夫在王府竟巧遇玄宗天子驾到,慌急中藏于床下。
皇上呼出,不难为他,并愿闻其诗作,谁晓得这位老兄做人不开窍,不乘机谄媚卖乖,反而吟诗埋怨皇上不重视人才。
玄宗不悦,善言责备。
王维见此亦不好举荐。
孟役夫官运虽不佳,倒留下一则流传千古的逸闻趣事。
在唐代,一介文人有官做和无官做大不同,清明节来了,别人去曲江吟诗饮酒,孟役夫却只好生僻清地独守“空堂”回顾往事,并以茶代酒寻求些许安慰。

【喜园中茶生】

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

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

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馀,

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

得与幽人言。

赏析:

韦应物是长安墨客,离开长安后有幸在茶区事情,得与茶事亲,在事情之余亲自辟园植茶。
这首著名的茶诗虽寥寥40个字却言及茶品性洁,言及茶功可涤尘烦,言及茶味非凡是山中灵芝,言及茶出产自山区,言及茶园。
佐证了中唐期间,不少文人官吏,不仅嗜茶,还自辟茶园,公务之余亲自植茶,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文化征象。
墨客看到茶勃勃成长,喜在心头;有性灵的茶得与隐居之人作心灵的对话。
茶被墨客人格化,显得高尚、聪慧。
墨客爱茶之心溢于言表。

【郡斋平望江山】

岑参

水路东连楚,

人烟北接巴。

山光围一郡,

江月照千家。

庭树纯栽桔,

园畦半种茶。

梦魂知忆处,

无夜不京华。

赏析:

岑参虽是唐代南阳人,但久居长安,在长安并有他的终南别业、杜陵别业,别业之一在今西安西南郊区。
墨客迁官蜀地,居住的地方东有江河与楚地相通,北依大巴山,那是一个山光水色极为俏丽的地方。
墨客在那里生活感到惬意,也有闲心在自家庭院内栽桔植茶,但他十分留恋京都长安,险些夜夜都要梦见帝都的生活。
墨客嗜茶并亲自种茶,不仅仅是由于在茶区事情的缘故,还与长安茶风的熏陶有莫大关系。

【深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

岑参

京兆小斋宽,

公庭半药阑。

瓯喷鼻香茶色嫩,

窗冷竹声乾。

年夜德中朝贵,

清风画省寒。

能将吏部镜,

照取寸心看。

赏析:

墨客在四川茶区事情,在自家庭院内栽桔植茶,回到长安后又在园中开辟药圃,园中还种有象征气节高尚的竹子。
墨客在小斋内与友共品佳茗,而透过小窗可不雅观赏到表面的药阑和竹丛。
他们议论朝政,评论辩论道德吏治,为自己的两袖清风而自满,认为寸心可鉴。
茶的养廉,忠言逆耳,竹的气节,与他们评论辩论的话题是那么地和谐!
唐和五代期间皇宫的赏赐和朋友间的赠品常是茶和药,故诗文中常是“茶药”并提。
如此重视茶和药,也表现了唐和五代期间人们对生命的关爱以及强烈的生命意识。

【题裴十六少卿东亭】

李嘉祐

平津旧东阁,

深巷见南山。

卷箔岚烟润,

遮窗竹影闲。

倾茶兼落帽,

恋客不开关。

斜照窥帘外,

川禽时往还。

赏析:

南山别号终南山,即秦岭,因在关中之南故以名之。
李嘉祐在长安做过秘书正字,这是一个卖力校正书稿的小官,属秘书省的体例。
在京事情期间,他常邀朋友来家喝茶。
饮茶环境极好,悠然见南山,且有竹影遮窗,影影绰绰;卷起帘子,空中的雾气弥漫进来,滋润津润着东阁里的统统。
墨客也是茶人,深解品茗择境之主要。
在如此好的环境里品喷鼻香茗,又有益友相伴,自然尽兴,喝到快意时竟然揭下帽子,有人叫门也不去开,唯恐搅了茶兴。
一贯喝到斜阳西下,倦鸟飞还。
李嘉祐喝的什么茶,不得而知,但他饮茶颇有品位却是不容疑惑的。

【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

李嘉祐

虚室独焚喷鼻香,

林空静磬长。

闲窥数竿竹,

老在一绳床。

啜茗翻真偈,

然灯继夕阳。

人归远相送,

步履出回廊。

赏析:

李嘉祐是天宝七年(748)进士,皇甫曾是天宝十二年(753)进士,二人是诗友又是茶友,志趣相投。
诗中“虚室独焚喷鼻香,林空静磬长”是广为引用的名句,这10个字表现了空灵的禅境。
一位僧人在简陋的禅室,简陋到空空如也。
这位僧人焚喷鼻香打坐,悠长的罄声在寺宇外的空林回荡,空隙之时可窥视表面的竹丛,一张睡着并不舒适的绳床将伴他度过生平,僧人的生活是如此地单调!
僧人何所事?便是一边翻翻佛经,一边细品喷鼻香茶,夜以继日地啜茗静虑。
“偈”指佛经中的颂,以三至七言乃至多言为句,四句合为一偈。
这位僧人如此苦苦地去悟,是希望一朝顿悟,成为觉者。
幸有佳茗伴他度过漫漫永夜,便不觉苦了。
这是一首范例的“禅茶诗”。
唐代文人喜好游寺院,交僧人做朋友,同僧人一块儿不雅观画、吟诗、饮茶,是唐代僧家和儒者共同打造了独具魅力的中国禅宗茶道,长安亦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发源地之一,并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夜宴左氏庄】

杜甫

风林纤月落,

夜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

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

煎茗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

扁舟意不忘。

赏析:

杜甫是长安人,举进士不第后漫游各地,晚年移家成都,但生平大部分韶光是在陕西长安、凤翔、华州事情或赋闲,去世后葬于陕西樊川。
《咸宁县志》卷12记载:“在樊川有杜子美祠,屏少陵,眺神禾,左华严,右勋荫。
” 少陵、神禾、华严、勋荫是小地名,在长安所辖万年县城西南。
杜甫生平大写酒诗,茶诗仅有二首,《夜宴左氏庄》乃其一。
这首诗系杜甫晚年定居成都的作品,作于成都浣花草堂。
从诗中看,墨客还是颇为知茶的。
一个春天的夜晚,繁星满天,东风垂垂,树林、小径、落花、流水伴着优雅的琴声,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境界。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墨客一边翻书,一边煎茶;书翻了又翻,喷鼻香茗喝了一杯又一杯。
墨客生平嗜酒,移居成都后大概要入乡顺俗,确已得品茗之趣,醉翁成了茶人。

【重过何氏五首(之三)】

杜甫

落日平台上,

东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

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

晴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

来往亦无期。

赏析:

杜甫作有《何将军山林》一诗,内有“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几句,据宋人张礼考证:“第五桥在韦曲之西,与沈家桥附近。
定昆池在韦曲之北,杨柳渚今不可考。
”(宋人张礼撰《游城南记校注》)《重过何氏五首(之一)》云:“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因此,墨客饮茶的地点应该是在何将军山林,是何将军赋闲在家的“休沐地”,地点在长安韦曲一带。
诗中提及的翠微寺、黄子陂都是当年长安的小地名。
诗中用落日平台、东风石阑、翡翠蜻蜓、池鱼钓丝、啜茗题诗构成一幅杜甫啜茗图。
想想那情景吧!
在春天的傍晚,墨客在庭台石阑边,一边品茶,一边桐叶题诗;一边品茶作诗,一边欣赏“翡翠鸣衣桁,晴蜓立钓丝”的美景,真是茶事与文事并举,茶境与诗境和谐,茶意与诗意交融。
有“诗圣”之誉的杜甫用生花妙笔写茶诗,真乃茶人之幸。
“煎茗引杯长”、“东风啜茗时”堪称品茶佳句。
然杜甫嗜酒如命,不逊于李白。
差异在于:一个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饮,一个是“径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的穷饮。
二人皆未享天年,诗仙李白活了61岁,杜甫去世时未及花甲,仅58岁。
酒精中毒,折其阳寿,二人若以茶代酒,当个“茶中仙”,唐代诗苑定会多出几许春色。
茶人当为李杜一哭。

【萧员外寄蜀新茶】

白居易

蜀茶寄到但惊新,

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

况是春深酒渴人。

赏析:

唐元和六年(公元811) 四月,白居易的母亲去世。
遵照当时“丁忧”制度的规定,白居易从长安回到下邽故里的渭北原上为母亲守丧三年。
这期间的一个春天,蜀地的一个萧员外给白居易寄来了名贵的蒙顶茶。
白居易大喜过望,兴致勃勃地用渭水来煎这春茶,并吟诵《萧员外寄蜀新茶》诗。

墨客收到朋友萧员外从四川寄来的蒙顶春茶,很是惊喜,好茶要配好水,于是就选用居地的渭水煎茶,倍觉宝贵,煎出的茶汤被视为珍品,满瓯似乳,不舍得当即喝下,而是赏心悦目地细心把玩不已,尤其是在墨客春深酒渴之后,饮下这茶,顿觉神清气爽!
这个“珍”字,值得涵咏品味。
首先是白居易对萧员外友情的珍惜。
萧员外寄来的蜀地的春茶,是友情的象征。
白居易在渭水之滨能够品尝蜀地春茶,倍觉宝贵。

【暮春述怀】

殷尧藩

为客山南二十年,

愁来怳近落花天。

阴云带雨连山脊,

湿气成岚滴树巅。

邻屋有声敲石火,

野禽无语避茶烟。

此时若遇孙阳顾,

肯服盐车不受鞭。

赏析:

墨客居山南20年,真是一段漫长的光阴。
对山南暮东风景的描写生动贴切。
山南多雨多雾,虽然不便逆旅之人出行,但却是造就名茶精良品质的必要条件。
山南是古老的茶区,唐代多数地方还是有待开拓的处女地。
“邻屋有声敲石火”,其掉队状况不言而喻;一句“野禽无语避茶烟”,山民饮茶的情景尽在个中。
在这里,古朴与原始并存。
唐代是个进取的社会,一样平常文人雅士还是喜好长安的繁华,而不习气山林的寂寞。
山南多隐者,那只是人生进退的驿站而已,只有傻瓜才肯在如此掉队与蛮荒的地方了却生平。

【题金州西园九首·棕径】

姚合

药院径亦高,

往来踏棕影。

方当繁暑日,

草屩微微冷。

爱此不能行,

折薪坐煎茗。

赏析:

姚合宝历中出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市)刺史,喜饮金州茶牙。
《棕径》、《别朋侪山居》系反响金州茶事的作品。
唐代金州是贡茶地,产出的茶叶名为“山南茶”。
姚合是唐代大墨客,也是著名茶人。
他“以诗乞茶”传为茶坛佳话。
他虽然不是咱老陕,但在陕西茶区做官,并在长安住过很长一段韶光,与墨客贾岛过从甚密,常常在一起品茶吟诗。
这首《棕径》表现了他在金州(今陕西安康市)任刺史期间的官宦生活。
金州西园是个官家园林,园内种的有药草(唐代文人的一大癖好),或许也有茶。
夏季很热,他穿着草鞋在棕树荫护的小径上闲步,以丁宁溽暑难耐的光阴。
这里是个清凉天下,留恋不舍,于是在西园里摆开茶具,亲自折干树枝生火煎茶,享受品茗之趣。
姚合喝的一定是出产于金州的山南茶,在西周初曾列为朝廷贡茶,肃宗时期亦是贡品。
金州贫穷,大墨客在此做官得不到多少利益,实在划不着,但近水楼台先得月,尽情享用金州茶芽,也不虚此行。

【送别朋侪】

姚合

独向山中觅紫芝,

隐士勾引住多时。

摘花浸酒春愁尽,

烧竹煎茶夜卧迟。

泉落林梢多碎滴,

松生石底足旁枝。

明朝却欲归城市,

问我来期总不知。

赏析:

墨客应山里朋友之约去乡下,不因此金州刺史的身份去察看民情,或者办理公务,而是去享受山林之乐。
“泉落林梢多碎滴,松生石底足旁枝”两句表现陕南山区的自然特点,山高石头多,山泉瀑布多,山林松树多。
山里真好玩!
如采集紫芝(唐人相信吃了紫芝可延年益寿、永生不老)、摘花浸酒、烧竹煎茶,玩得十分尽兴。
特殊是“烧竹煎茶”,竹喷鼻香茶喷鼻香,茶喷鼻香竹喷鼻香,喷鼻香茶提神,竹火驱寒,常常是品茶到深夜。
他还要回城事情,山里朋侪邀他再来,毕竟有公务要办啊,他也说不准何时再来山里“烧竹煎茶”。
唐代确当局管理不像现在事儿特多,以是还有空闲坐下来细品喷鼻香茗。
若唐代的文化人个个像现在确当局官员一样的繁忙,唐代茶文化的繁荣将举步维艰。

【送舍弟之山南】

李 洞

南山入谷游,

去彻山南州。

下马云未尽,

听猿星正稠。

印茶泉绕石,

封国角吹楼。

远宦有何兴,

贫兄无计留。

赏析:

李穴居长安颇多茶诗,为后众人理解唐代茶文化供应了诸多历史资料。
他是最主要的长安本土茶墨客,又是皇室宗亲,读他的茶诗对付我们研判大唐宫廷茶文化具有特殊主要的意义。

山南,道名。
唐贞不雅观十道之一。
开元时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
东道治所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西道治所在梁州(后改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
南山别号终南山,即今之秦岭。
贾岛的弟弟要去山南做官,那是个河谷地带,山高得“下马云未尽”,荒野原始夜间常能听到猿猴的叫声。
虽然那不是一个做官的利益所,但皇命在身亦无可奈何,还得去上任。
有如此多的不好,但有一宗差强人意:那里是著名的山南茶区,茶好水也好,“印茶泉绕石”,对付一个茶人来说,足之够矣!
既然“贫兄无计留”,那就让他去吧!

【题洋州三十景:茶蘼洞】

苏 轼

长忆故山寒食夜,

野茶蘼发暗香来。

分无素手簪罗髻,

且折霜瘃浸玉醅。

赏析:

苏轼有过在陕西事情的经历,大约是宋嘉佑五年到治平二年间(1060——1066)出任凤翔府判官之职。
任职期间有山南之游,并写下这首题咏洋州茶蘼洞的诗作。
“寒食夜”指寒食节的夜晚。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日。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
”禁生火做饭但不禁止饮茶,洋州景象温暖,清明节前已可采摘明前茶,苏东坡的茶山之夜焉能不饮茶?何况山茶“暗香”浮动,爱茶的苏东坡是不会错过机会的,他不仅饮了洋州的茶,还茶助诗兴,写了这首洋州“茶蘼洞”诗。
“野茶”一说,非指原始野生茶树,而是山民粗放式的经营办法,不精心植茶,却仗其优胜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任茶树飞籽成林,自由成长。
这种掉队的植茶办法至今仍旧存在。

【洋州三十景:茶蘼洞】

苏 辙

猗猗翠蔓长,

蔼蔼繁喷鼻香足。

绮席堕残英,

芳樽清余馥。

天喷鼻香分外清,

玉色无奈白。

谁向瑶池游,

依稀太真宅。

赏析:

古洋州含今西乡县等地。
三十景包括冰池、书轩、披锦寺、横湖、望云楼、茶蘼洞等。
古洋州茶蘼洞在今西乡境内,名太白洞,位于县城东茶镇境内。
绝壁之上三洞并列。
洞外原有两层十多间的太白庙,可容百余游人食宿。
历代文人墨客于品茗对弈之余,在壁间留下不少题咏。
苏彻曾任职洋州(下辖兴道、真符、西乡三县),对山南茶区有些理解。
其《栾城集》云:“洋州、金州人户以种茶为生。
”。
这首诗极写洋州山南茶的精良品质,其喷鼻香味既“繁”且“足”,意思是说产于洋州的山南茶喷鼻香味浓郁醇厚。
“芳樽清余馥”,这里的 “樽”不是酒具,而指茶器,喝了山南茶后馨喷鼻香馥郁,令民气旷神怡。
饮此茶如游瑶池,畅饮琼浆玉液。
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墨客的潜意识里,饮此茶如同一亲唐玄宗的贵妃娘娘杨太真的芳泽,茶汤是“天喷鼻香”、“玉色”,杨太真是“国色天喷鼻香”。
洋州是生态指示鸟的栖息地,在如此好的生态环境里长出的茶叶,其品质还能不精良!

【谢长安孙舍人寄惠蜀笺并茶二首(之二)】

魏 野

谁家新茗寄柴扉,

京兆孙家小紫微。

鼎是舒州烹始称,

瓯除越国贮皆非。

卢仝诗里功堪比,

陆羽经中法可依。

不敢频尝无别意,

却嫌睡少梦君稀。

赏析:

魏 野,字仲先,号草堂居士。
陕州(今河南陕县)人。
北宋墨客。
隐居不仕,工诗。
“京兆”指唐代长安、万年两县。
“紫微”即紫微侍郎、中书侍郎。
作者收到长安孙舍人寄来的蜀茶,以舒州鼎煮之,以越州茶碗盛之,以陆羽《茶经》之法煎之,得卢仝之功饮之。
由于茶有提神醒脑之功效,因此“不敢频尝”了,担心不能入睡,那就很少能梦见老朋友了。
真是妙言妙语,既言了茶功,又委婉地表达了茶人间的深情厚谊。
这位孙舍人虽生在宋朝,但亦如唐代长安人一样,喜好用蜀中的信笺、饮蜀茶。
朋友所寄也正是作者所爱,真是古风犹存。

【金州州守惠茶赋谢(二首)】

王九思

老去难胜酒,闲来独倚楼。

使君题玉版,仙茗自金州。

春泛山泉色,喷鼻香分汉水头。

枯肠从此润,短咏若为酬。

山中谷雨后,采采碧瑶枝。

露叶喷鼻香犹湿,筠笼寄不迟。

一瓢还自煮,七碗是吾师。

却笑相如渴,金茎浪尔思。

赏析:

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别署紫阁隐士。
陕西户县人。
弘治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弘治七才子之一。
正德年间归隐户县,与金州太守周臣过从甚密。
“渼陂”、“紫阁”都是唐代长安城南的小地名。
紫阁在终南山祠之西,紫阁之阴即渼陂,杜甫诗云:“紫阁峰阴入渼陂。
”两地间隔户县草堂寺不远。

这首诗通报了关于明代金州茶的许多历史信息。
明代的金州茶已成赠送佳品,称其为“仙茗”。
“春泛山泉色,喷鼻香分汉水头”,色喷鼻香俱佳。
“碧瑶枝”状其形。
“谷雨后”采摘,比明前茶晚采半月以上,叶子逐渐粗老,但竟仍旧是“露叶喷鼻香犹湿”,并有如此好的色、喷鼻香、味、形,金州茶的品质精良自不待言。
“筠笼寄不迟”是言茶叶的包装和运输。
“筠笼”是竹编的盛茶器物,内外糊上透气且经拉扯的皮纸。
说是“寄不迟”,由安康到户县,按明代的交通条件最快也得八九天。
诗中用了“七碗”、“相如渴”两个典故,解释王九思熟习中国茶的历史。
“七碗”指唐卢仝的“七碗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笔墨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相如渴”指西汉的文学家司马相如,他患有消渴病(糖尿病),特殊喜好饮茶。
这位大才子饮了金州茶后“枯肠从此润”,故写诗作答,感谢金州太守周臣赠他佳茗。

【新 茶】

刘应秋

雀舌经春长,阴岩初吐芽。

淡黄肥夜雨,轻白映朝霞。

孤闷消清气,馀酲解嫩葩。

可怜风习习,早得到山家。

赏析:

刘应秋,字体元,号梦觉道人,出生于没落士大夫家庭。
生平历明崇祯、清顺治、康熙三帝。
科考屡次失落利,生平未仕,守着微薄的祖业度日。
同气相求,喜与地方官宦和文人雅士唱和。
穷愁著书,著作甚丰。
他是安康古往今来最精彩的墨客、散文家和经学家。
《安康艺文大不雅观》说他“雄踞兴安文坛,无人匹敌”是十分恰当的评价。
他是著名的山水墨客,如洋川(今洋县)墨客李雪木读刘应秋的《一砚斋》后所云:“壮哉!
刘子年七十,力挟终南汉水六百里来矣!
”“今而后,欲探终南汉水之奇者,不必终南汉水也,读师长西席诗可也;读师长西席诗者,不必诗也,登终南临汉水可也。
”一个常在汉水畔行吟的诗文大家能不喜好紫阳茶?古代讴歌紫阳茶声最洪亮者是刘应秋。
见于《一砚斋》里的紫阳茶诗就有《煮茶饮行人》、《食新茶》、《新茶》、《谢高师长西席贻新茶》和《春从天上来》等。
从这几首茶诗看,刘应秋读过陆羽《茶经》一书,研通了陆羽茶艺,且深悟中国茶道真谛。

茶树在春天萌芽,状如雀舌。
阴岩指云雾山中,那里的茶品质精良,喷鼻香味特佳。
一夜春雨,犹如施肥催长,叶片展开,色淡黄,轻白的茸毛映着朝霞。
五、六句写茶功。
七、八句表达作者的祝愿,希望茶农早收硕果。
此诗时状物写怀,墨客寄情于茶,借茶以浇胸中块垒。

【谢高师长西席贻新茶】

刘应秋

山家但会饮停潴,

白绢封来三月初。

弱叶生芽原类雀,

清泉沸目正如鱼。

焚喷鼻香谩濯卢仝碗,

炙火详参陆羽书。

最是师长西席真药石,

十年尘胃一朝除。

赏析:

诗中点名采茶韶光是“三月初”,即清明时节,此时茶叶柔嫩,茶芽“类雀”,形状像雀舌。
“白绢封”说茶叶的精细包装,以白绢为包装材料是很高档的。
“清泉”乃活水,“沸目正如鱼” ,《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鱼目”为一沸,火候尚未到家。
墨客喝茶颇有讲究,要“焚喷鼻香”,然后“谩濯卢仝碗”,便是“洁器”,为了节制好煮水的火功,还请出陆羽的《茶经》作为参照。
末了两句写饮茶的神奇功效,“最是师长西席真药石,十年尘胃一朝除”,称茶为“真药石”,可洗濯尘胃。
刘应秋是被埋没的茶墨客,他的茶诗应该载入中国茶文化史。

【黄沙驿】

甘为霖

关塞西来日未斜,

绿杨红杏映黄沙。

野蔬鲜伴鸡鬃菌,

活水喷鼻香烹雀舌茶。

云外山川殊近蜀,

面前泉石宛如家。

翻思十载经尘上,

何幸会逢境独佳。

赏析:

甘为霖,明朝嘉靖年间任工部尚书。
黄沙驿,古代驿站,在汉中府境内。
关塞日照、绿杨红杏、黄沙古道、野蔬鬃菌、云外山川、溪泉乱石,勾画出一副汉川胜景。
“活水喷鼻香烹雀舌茶”一句写水写茶,山泉水清澈甘甜,不舍昼夜流淌不息,自然是宜于煎茶的活水;茶初萌芽,形如雀鸟尖尖的舌头,故谓之“雀舌”。
墨客十年风尘,经由的地方很多很多,比较之下,还是汉川黄沙驿茶区景致独佳,因此为自己能有机会在黄沙驿游览并用活水煎煮当地出产的雀舌茶感到光彩。

【春日兴安州中杂咏(之二)】

叶世倬

桃花未尽开菜花,

夹岸黄金照落霞。

自昔关南春顿早,

清明已煮紫阳茶。

赏析:

叶世倬,字子云,号健庵,江苏上元县人。
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
嘉庆十二年(1807)题补兴怎知府。
在安实行善政,提倡兴桑养蚕,为小民谋衣食;督修万春堤和新旧二城,使百姓安居乐业。
叶世倬在安做了许多好事,因岁月流逝多已忘怀,但一提到蚕桑和紫阳茶,就不能不言及他的贡献。
叶世倬江上行舟品喷鼻香茗在安康传为佳话。
一天,汉江放舟,见沿江两岸菜花盛开,一片金黄,不由兴致大增,便于舟中烹饮清明节前采制的紫阳毛尖茶。
不用说,叶世倬生于茶区,精通茶艺,此时,美景入目,喷鼻香茶入口,不由诗兴大发,吟诵了这首《春日兴安州中杂咏》。
特殊是“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两句诗,堪称绝妙好词,引用频率很高,今人免费利用,带来了潜在的经济效益。

【过紫阳县】

谢申

两岸岩花滩路还,

遥看城郭起江湾。

西来汉水吞巴山,

南入秦山接楚山。

合补《茶经》鹦鹉绿,

须添砚谱鹧鸪斑。

只缘津吏询乡国,

暂系扁舟缓度关。

赏析:

谢申,字冷轩,燕隐士,乾隆中流寓汉南。
诗的前四句描写陕西紫阳县的山势、位置,城郭在汉江回水处,汉江两岸峭壁绝壁,险滩相连。
紫阳在汉水之滨,秦巴山间。
“西来汉水吞巴山,南入秦山接楚山”,何等的气势!
紫阳是著名茶区,出产名茶“鹦鹉绿”,名砚“鹧鸪斑”。
墨客认为“鹦鹉绿”品质精良,应该载入陆羽的《茶经》。
紫阳茶在明末崭露锋芒,清初已广为人知,并取代了汉中茶的地位,首创了历时300年之久的陕西“紫阳茶”的历史期间。

【栈道杂诗八首选一】

汪灏

煎茶初耸目,缥缈栈云通。

密树争峰竦,奔流触石雄。

人行鸟道外,天在水声中。

可惜春还浅,繁花未放丛。

赏析:

汪灏,清初浙江人,清代作家,在曾随康熙北行并著《随銮纪恩》一书。
康熙四十七年(1708)汪灏等奉敕撰《广群芳谱》,是补充明·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的集体编著,在国内外植物学界有很大影响。
陕西栈道沟通川陕,是川陕茶马古道的一部分,经由汉中茶区。
山高路险,栈道在白云缥缈中;山高水高,竟有溪水奔流直下。
“人行鸟道外,天在水声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蜀道的高险,何其壮哉!
何其伟哉!
遗憾的是节令刚步入早春,未到繁花似锦的时节,那高高的大巴山上的茶呢?“煎茶初耸目”,看来茶芽刚刚冒出,不能品尝巴山喷鼻香茗,也只能留下遗憾了。

【莼川竹枝词】

周顺倜

三月东风长新苗,

村落落少妇解当家。

残灯未掩黄粱熟,

枕畔呼郎起采茶。

茶乡生存即山农,

压作方砖白纸封。

别有红笺书小字,

西商监制自芙蓉。

六水三山短缺田,

生涯强半在西川。

每岁西客自羊楼司、羊楼洞买茶,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外沾红纸,有“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语。

赏析:

周顺倜,清道光年间人。
芙蓉山在西乡。
蒲圻在湖北省境内。
这首竹枝词写的是在陕西作茶买卖的贩子(因陕西在湖北之西,故称其为“西客”),他们在陕西西乡县买下砖茶,然后水路长途贩运到湖北。
诗中对产自西乡的砖茶有较详细的描写:产地在西乡芙蓉山羊楼司、羊楼洞,砖茶用白纸缄封,外沾红纸,并书“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语。
既是名品,質量上自然不能馬虎,由“西商”卖力监制。

关于青砖茶正式生产的韶光,学术界一样平常认为始自咸丰末年即1861年。
根据查证,我们认为青砖茶涌现的韶光该当还略早一点。
宣统年间修订的《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
往年山西贩子购于蒲圻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叶,入锅火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软,取捎细叶洒面,压做砖。
竹藏贮之。
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

【饮茶(原作第57)】

纪晓岚

闽海迢迢道路难,

西人谁识小龙团?

向来只说官茶暖,

消得山泉沁骨寒。

自注:“当地水寒伤胃,唯附茶性温能解。
附茶者,商为牵制易马者,初煎之,色如琥珀,煎稍久,则黑如翳。

赏析:

纪晓岚仅仅在乌鲁木齐生活了两年,可在这短短的两年里,他怀着积极乐不雅观的心态,于繁杂公务之余深入实地,稽核了当时的新疆尤其是乌鲁木齐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城市培植、民间物产以及风土民情,写下了大量笔墨记录,其记载的很大一部分保留在他的一百六十首《乌鲁木齐杂诗》中。

小龙团,泛指内地的佳构茶叶。
据宋叶梦得 《石林燕语》所记,“(宋)仁宗时, 蔡君谟 ……择茶之精者,为小龙团十斤以献。
”作为宋代贡品的团茶是一种名贵的茶饼,茶上印有龙凤图案,印盘龙者称"龙团"或龙茶,印凤者称"凤团"或凤饼。

唐代往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边地府库,用以交流马匹,故称为“官茶”。
在官茶贩运中,朝廷会拨出一定比例的茶叶作为对茶商的酬劳,这部分茶被成为“附茶”,可以自由流利。

至今,史籍记载并未创造有“茯砖茶”或“茯茶”的正式称谓,文献记载只有“官茶”、“附茶”的名称。
概而论之,官茶用来换马,附茶是商品茶。
一说,“茯茶”正是“附茶”的谐音。
纪晓岚的这首诗,解释了从前间新疆人对茯砖茶的热爱,比起在内地盛行的闽茶,还是砖茶以为喝起来暖和抗寒。

【长安宫词(第五十七首)】

胡延

赐茶小憩曲房隈,

抵得金茎露几杯。

铃索无声花院寂,

揭帘忽报贤人来。

自注云:“五月某日,延与升巡抚、李布政三人,同入内带匠。
时太后初起,知延辈早至,特命在东院小房内休憩,各赐茶一杯。
忽皇上揭帘入,延三人亟长跪请安。
上劳问数语而出。
上盖闲步偶入,初不知延三人在内也。

赏析:

胡延清代人,慈禧太后出行西安期间时任西怎知府。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公历1900年8月,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天子仓皇逃往西安,一贯住到次年1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天子返回北京。
作者胡延作为西怎知府自然要百般地孝顺,精心严密地奉养。
胡延在宫中得到太后的赐茶,视同的了几杯甘露,感激不已。
又有时碰着皇上,得到他劳问,更使他大喜过望。
诗的文辞并不敷取,也很乏味,一副奴才相而已!
但这首诗客不雅观地反响了清代宫廷茶礼,犹如唐代长安宫廷,赐茶仍旧是皇上对臣子的褒奖。

【长安宫词(第九十二首)】

胡延

石铫砖炉听煮茶,

行厨惟恐食单奢。

鸳浆麟脯都无用,

只载城西水一车。

自注云:“延七月杪,奉命勘视东路行宫跷路。
慈圣谕饬各州县官,不得妄事供张,统统务从俭约。
早晚两膳,仍依传单备进,由膳烹饪。
惟去秋西幸,沿途井水味劣,这次命汲本地山泉,以供御茗。
临潼无山泉,特自长安载西关井水一车,足一日之用。
渭南以下,皆有山泉,不复用西关水矣。

赏析:

慈禧生平穷奢极欲,大概如民谚所说“凤凰落架不如鸡”,以难民身份逃往西安诸事不敢苛求,“行厨惟恐食单奢”,“鸳浆麟脯”也就免了。
麟脯是干麒麟肉,味极鲜美。
但有一宗不能降了规格,便是饮茶。
由北京到西安有数千里之遥,什么都可以不带,“鸳浆麟脯”竟视为无用之物,但煮茶的“石铫砖炉”非要带往西安。
“老佛爷”喝茶特殊重视择水,喜用山泉水烹茶,中途去临潼,因“临潼无山泉,特自长安载西关井水一车,足一日之用”。
慈禧太后治国无方,当个茶人还是满够资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