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有个俏丽的名字叫作“菘”,看看八首古诗词里的大白菜

初冬时令,又到了吃大白菜的时候,那圆嘟嘟的白菜,个大肥美,价格又便宜,清炒,上火锅涮,北方的大白菜,可以堆在窗台上过冬,一冬天吃白菜饺子,白菜粉丝也不以为腻味,多的白菜腌制成极其有风味的酸菜,虽然南北在配料上略有不同,但是那是冬天下饭和粥的好味道。

某邻国一贯力争泡白菜是他们的国粹,但是可笑的是,其质料还要中国出口。

这南北均有的大白菜,起源于何时何地呢?

初冬说白菜白菜古诗词八首赏读天公真富有白菜尽情肥

白菜,不争的事实是起源中国,由于西安半坡村落遗址就有出土的白菜籽。
白菜在中国的栽种至少长达七千多年。
那么白菜在古代叫什么呢?

晋朝之后,有个大臣叫周颙,出生在洛阳,太子有次问他,什么菜最好吃,他回答说“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说春天最早的韭菜好吃,秋末冬初的菘菜最好吃。

这是“菘”,便是大白菜。

那么为什么叫作菘呢?按照笔墨要晚于口语,实际这个菘菜早就盛行,且当时洛阳地区也有栽种,陆游的祖父陆佃是宋神宗期间的丞相,学识渊博,考证有据,稽核了很多植物的古代名称以及传承,他在 《埤雅》中说,菘性隆冬不雕,四季长见,有松之操,故其字会意。
是对民间最初叫大白菜称为“菘“的一种诠释。

也便是至少在南北朝宋朝期间,大白菜的味道,是可以和鲜嫩的韭菜媲美的。

而且也点明了大白菜适宜成长的时令,在于晚秋初冬。

“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

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

初菘向堪把,时韭日离离。

高梨有繁实,何减万年枝。

荒渠集野雁,安用昆明池。
”南梁 · 沈约 《行园诗》

那么南北朝的梁朝,地盘在江南地区,这里秋冬地气温润,园子里各种蔬菜瓜果茂盛。

很多人看重这首诗,是由于,这里的寒瓜,便是西瓜,西瓜刚刚在野外上坐瓜,紫色的茄子正着花,韭菜叶子齐刷刷成长,而芋头的叶子高低错落,绿得繁茂。
梨树上挂着果实,野塘边有野雁。

那么这首诗里,还写了秋日的一种蔬菜,便是大白菜。

这是秋日刚种的大白菜,叶子刚刚手掌是非。
当然如果你想吃嫩的白菜秧子也行,不过沈约显然不是这个时候想吃,由于初“菘”,是刚刚种下的白菜秧苗,他一定等着秋冷冬寒里吃。
由于菘菜,肯定是如松树一样,冬天也存在的蔬菜。

“晚菘细切肥牛肚,

新笋初尝嫩马蹄。
”唐朝无名氏(见《锦绣万花谷》)。

晚菘,便是秋冬时令的大白菜,这大白菜,长得像牛肚子一样洁白硕大,细细切来,其味道甜脆。
而秋冬时令的笋子,像马蹄的形状,冬笋是自古著名的山珍。

《唐本草》谈到大白菜:菘菜,不生北土。
其菘有三种:有牛肚菘,叶最大厚,味甘;紫菘,叶薄细,味小苦;白菘,似蔓青也。

从这里可以看到,唐朝人认为这种叶子厚大的白菜,不是北方的特产,而是南方的品种。
唐朝固然水陆交通较前朝发达,但是南方这硕大的白菜,要进入北方市场,价格肯定不菲。
李商隐说笋子进入长安,要价千金,那么这肥美的大白菜,大约也只能细切,不是一样平常的家庭可以享受的。

现在的人,瞥见廉价的商品,总说白菜价,实际白菜也有金贵的期间,比如唐朝的某些城市。

不过到了宋朝,这样的环境开始改不雅观。
但凡有菜圃园林的地方,人们栽种蔬菜,总不会忘了给“菘”,留一块地方。
比如苏轼。

“梦回闻雨声,喜我菜甲长。

天公真富有,乳膏泻黄壤。

霜根一蕃滋,风叶渐俯仰。

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

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养。
”北宋 · 苏轼《雨后行菜圃》选录

苏轼年轻时就喜好田园,但是真正让他热爱田园栽种,是43岁乌台诗案之后,流放黄州。
在这里,他作为罪臣,根本没有多少薪水,一起去的家人弟子,是巨大的开销,而黄州又遭遇干旱,一行人看着就要饿去世,苏轼开荒种地,靠东坡的荒田,独立重生,像农人一样土里刨食,度过了最艰巨,也是收成巨大的五年。
那么之后的苏轼官职起落,都不放弃自己一片菜地,所谓手中有地,生理不慌。

这是57岁在惠州,依然是被贬谪来此,但是一个小小的菜园,给了他安慰。

梦被冬天南方的雨惊醒,他的第一自觉,竟然是菜园子的菜怎么样了?

这样南方,天公富有,冬雨如甘,泻落在菜圃的黄色土壤上,那些耐寒的蔬菜,反而在雨水中长的茁壮,抬开始来。

那白色的大白菜,像羊羔和河豚一样鼓鼓站立,冒出可爱的菜团,像动物的厚厚手掌。

苏东坡,此时食指大动,想着这假如煮在锅里,白菜羹汤的滋味不输羊肉熊掌啊。

物以稀为贵,或者有地皮的农人,自家白菜并不太宝贵,但是作为官员们,很少像苏轼这样自己开垦地皮,不废一钱,得到新鲜季候的蔬菜。

话说,至少在苏轼时期,供应城市的白菜,仍旧是价格偏高的,由于大规模作为蔬菜商品栽种流利还是少数。

“新舂云子滑流匙,更嚼冰蔬与雪齑。

灵隐山前水精菜,比来种子到江西。
”南宋 · 杨万里《进贤初食白菜因名之以水精菜云二首 其一 》

那么和当代栽种不一样,南宋的大白菜优质品种出自江南浙江杭州一带,个中灵隐寺附近的大白菜最为有名。

杨万里江西人,他在江西吃到大白菜,觉得振奋。

从北宋苏轼的诗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大白菜,紧张是用水煮,保持原味清甜,和现在下火锅类似。
到了杨万里时期,水煮白菜,仍旧是吃的紧张办法。
以是叫“水精菜”,翠绿或者娇黄的白菜叶子,在水中优柔,清甜养胃,是冬天里的美食。
由于是冬菜,以是叫做冰蔬,切碎了的叶梗,犹如碎雪,以是叫雪齑。

杨万里也是农业专家,从浙江引进的白菜种子到江西安家落户,除了能够让这里的人们冬天菜篮子不再匮乏,也改进了这里农人的收入。

这首诗,写出了江西引种大白菜的时段,在杨万里时期,南宋从前。

“畦蔬甘似卧沙羊,正为新经几夜霜。

芦菔过拳菘过膝,北风一起菜羹喷鼻香。
”南宋 · 杨万里 《至后入城道中杂兴十首 其四 》

73岁的杨万里告退归里,江西的冬天,野外间却还是蒸蒸绿色。

那大白菜连绵站在地皮中,像一只只洁白的羔羊,又恰好撒过此时冬天厚厚的晨霜。

杨万里喜好白菜,说这里的萝卜如拳头大,而大白菜长得有膝盖高。

他在北风里回籍,不以为冷,只以为一起都是大白菜做菜的清甜味道。
家乡近了,他要在这里安度晚年。

我一贯在找描写屯子冬日田园的诗,尤其是长江中下贱流域,冬天的菜地,百里飘绿,在杨万里这首诗里,我终于找到了那种乡土熟习的觉得。

看,霜打的地皮上,白菜依旧茂盛可爱,一团团,连绵无尽的美,那里冷落,又哪里荒漠?

得益于宋朝的推广,白菜江南江北广泛栽种,成为了最家常的蔬菜之一。

那么现在我们都知道,北方人爱栽种大白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大概率是南宋。

由于南宋期间,北宋的半壁江山都被金国盘踞,而这些生活在自己地皮上的公民,也栽种改良了白菜,随着金国的领土扩大,人们为了生活开垦北方和游牧民族混居,白菜也就在北方的雪窖冰天扎根。
到了元朝,定都北京,这里有大量的汉族人和少数族裔。

“ 十月都人家旨蓄。
霜菘雪韭冰芦菔。

暖炕煤炉喷鼻香豆熟。
燔獐鹿。

高昌家赛羊头福。

貂袖豹祛银鼠襮。
美人来往毡车续。

花户油窗通达旭。
回寒燠。

梅花一夜开金屋。
” 元 · 欧阳玄《渔家傲》

欧阳玄是元朝翰林高官,在京城大都生活了许多年。
这里的风气和南方和宋朝不同。

十月里,这里家家户户都收藏蔬菜,霜后的白菜,韭菜,还有萝卜,好过冬天。

在这里,家家有暖炕,煤炉子上吵着豆子,许多人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气,吃烤獐肉,家家挂着羊头,吃羊肉。

这里的人,穿着华美的貂毛衣裳,贵族女子出行,是一辆辆蒙古毡一样的马车。

表面天冷,而家里却是暖和乃至酷热的。

在室内养梅花,梅花开在冰雪中温暖的室内。

贮藏大白菜过冬,从元朝就有。
大白菜抗寒,不随意马虎糜烂。

这种风尚一贯延续到当代,只是由于当代物流迅速,储藏白菜过冬的盛况,才有所消减。

“土羔新且嫩,筐筥荐纷披。

可作青菁饭,仍携玉版师。

清风牙颊响,真味士夫知。

南土称秋末,投簪要及时。
”元 · 许有壬 《上京十咏 其七 白菜 》

元朝的汉官,也领略到北京爱着大白菜的盛况。

那白菜像土里成长的羔羊,人们是一筐筐,一车车的买。

大白菜可以当做美味的蔬菜下饭,每片像朝官的白玉笏板。

生吃大白菜,脆响而甜,那种清新的滋味,很多正派的高官都知道。

南方的人最喜好早冬秋末的白菜,如果你想吃,就不要作京官,去江南好好品味真正的白菜味道。

至少在许有壬的心里,北方大白菜满街,也赶不上江南的白菜正宗。
当然,他是元朝的官,但是骨子里,还是爱着故国江山,汉文化文明的。

“村落居风景好,三话白云飞。

竹笋穿樵径,芦花护钓矶。

黄鸡随地有,白菜尽情肥。

佳日年年过,如何客不归。
”清 · 宋湘《与客话村落居之乐三首 其三 》

明清两代,自然白菜处处有,普通就叫白菜,当然有历史文化感的人,写作“菘”。

这是任何一处江南常见的村落。

冬天来了,蓝天白云,他已经在这里清闲度过三个白云飘飞的蓝天。

有竹笋长在山道上,有芦花护着岸边的石矶。

最可爱的是,到处是散养的黄鸡,野外里冬天的地皮,大白菜尽情成长,憨憨肥肥。

我陪着客人谈天,这家乡这么好,你干嘛要去迢遥的地方,吃苦受累?

如何三年你都不回呢?

但是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

或者背井离乡,是为更加品味故乡的美,那故乡白菜的味道,也只有他乡时,才会分明影象和体味。

但我喜好,喜好这白菜在冬天的原野,尽情肥美。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诗词#

早冬十月菊美诗六首赏读:微红浅白深黄菊,十月花开直到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