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清浊表示生理物质的稀稠
《内经》说“浊气出于胃”,又说“浊气归心”,认为十二经脉有清浊不同的属性,是由于个中的血之清浊不一样。生理状态下,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内经》作者认为,血液的清浊是可以通过实验考验的,并不是理论推测。《灵枢·经水》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去世可解剖而视之。”人体五藏的坚脆,六腑的大小,储存多少水谷,以及“脉之是非,血之清浊,气之多少”,乃至十二经之中,各条经脉血与气的比例,孰多孰少,“皆有大数”,都可通过一定手段检测得到。文中提到的“血之清浊”,是《内经》作者常常利用的学术措辞。
《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六腑里的“水谷浊物”就像泥沙俱下的江河一样浑浊不清,与五脏储存精微物质明显不同。
用清浊解释体液的阴阳升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不才,不能上升,就会涌现泄泻;浊气在上,不能低落,就会涌现胀满。这是由于“阳升阴降”受阻而涌现的病证。由于正常的情形下,“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人体与之相应,也该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里把清浊与阴阳相联系,解释生理代谢时“升降出入”的事理。
《灵枢·阴阳清浊》论述气的清浊,说“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关,命曰乱气。”个中“浊而清”与“清而浊”,指的是清与浊之间的转化,与阴阳之间的转化一样,清浊也可以互化,“浊中有清,清中有浊”,二者是变动不居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多处说“清阳”、“浊阴”,而《灵枢·阴阳清浊》却说“阴清而阳浊”,二者彷佛抵牾,实在不然。前者的清浊,是根据精微物质的稀稠、升降而定的,以是说“清阳浊阴”;后者是按照精微物质的运动状态划分的,“阴静阳躁”,因此说“阴清而阳浊”。利用的标准不一样,形成的观点也不同。
用清浊解释病因病证的寒热
清浊的本意从水的清澈程度而来,由清淡、清净的基本含义,引申出清冷、清虚、寂静、清贫等含义,由浑浊也可引申出憨实、污流滚滚,象征着力量无穷。
《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文中的“清湿”,便是指寒冷湿润。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这段“病机十九条”中,关于清稀的体液属寒性,浊稠的体液属于热性的论述,一贯辅导着中医临床辨证。
《素问·气厥论》:“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此处的“浊涕”,代表热性鼻涕。
《内经》说青脉主“腰痛,足清,头痛。”足清便是脚凉。真心痛、厥气病,都有“伯仲清”的证候,指的都是手脚凉。肾虚时涌现清厥,也是寒凉之意。血枯的病人“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眼花,时时前后血”。出清液,便是吐净水;四肢清,则是四肢凉。
用清浊解释病机
清浊是人体内液体的一个属性,在病理状态下就可以表示病机逆乱的缘故原由。《灵枢·五乱》说人在患病的时候,只要“清浊不相关,如是则顺之而治。”清升而浊降,各顺其道,这样的病证就随意马虎治疗。如果涌现清气在阴(下),浊气在阳(上),“清浊相关,乱于胸中”,病人就会涌现严重的胸闷。由于“清浊相关”的病证,可以发生于许多部位,如心、肺、胃肠、四肢和头颅,因此由“清浊相关”产生的病证是广泛存在的。
《素问·风论》说:“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文中把“气不清”当做麻风病的主要缘故原由。《内经》认为,清气勾留不才部,就会涌现腹泻;浊气勾留在上部,不能低落,就会涌现胀满的病证。
人在患病的时候,“胃气不清”,就不能运送精微物质。“浊溜于肠胃”时,就会病生于肠胃,也叫“浊气在中”。
清浊不同 治疗有别
《内经》认为,针刺治疗一定要把稳气血清浊的体质差异,也要分清因病而致的病理性清浊。《灵枢·阴阳清浊》说:“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关者,以数调之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浊气在中,清气不才”的时候,“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以是必须节制好针刺的尺度。
平素体壮的人,患病后随意马虎已涌现“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情形呢?岐伯阐明说:“血清气浊,疾泻之则气竭焉”;“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解释气血清浊不同,针刺的补泻手腕也不相同。
针刺治疗时,有的病人“血少黑而浊”,有的“血出清而半为汁”。须要年夜夫负责不雅观察,才能治疗无误。有瘀滞的患者,该当“两泻其血脉,浊气乃避。”个中的“浊气”,便是“滞气”。
《灵枢·经筋》说:“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清阴气,便是清阴部的热气。后世把“清法”列为八法之一,清肺止咳、清头明目、清肝泻火、清心安神、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等等,临床利用很常见。
清浊观点的其他用法
《内经》说的“枢纽关头清利”,是指枢纽关头灵巧;哀求年夜夫在诊病的时候,该当做到“必清必净”,个中的“清”是指心情平和。
《素问·刺法论》说年夜夫针灸之前要“寂静斋戒”,是指清心寡欲;《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肺配西方,“其德为清”,是用“清”来概括肺的功能特点;《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肝其畏清”,便是指肝木受肺金的制约;《灵枢·通天》说的“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金形之人“身清廉”,个中的“清”,指的是“清瘦”的样子;《灵枢·阴阳应象大论》说诊脉时“审清浊而知部分”;《灵枢·五色》的“明堂润泽以清”,个中的“清”,都是指肤色的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