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左河水的《立秋》将这一时节的环境特点描写的维妙维肖。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左河水

立秋丨从诗词里探寻秋和自然的舒畅

纵不雅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诗词与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的自然景不雅观朴素、淡然、空旷、辽阔,仿佛空中流动着无声的音乐,那是天籁,那是福音,那是与自然同在的一种心境和情景的领悟。
像这样的环境诗歌,俯拾皆是。

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如此等等,不胜列举,无不是经典诗词,且都是诗意盎然的人与自然情景交融的古诗词。

然而,“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而末了,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这是19世纪美国著名墨客、人文主义者惠特曼面对美国生态问题愤然写下的诗句。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人类面临的生态恶化并没有因一个墨客的叫嚣而减轻,反而愈演愈烈,成为环球性危急。
墨客的良知叫嚣仿佛受到了嘲讽。

一句顶一万句。
当我们的城市被垃圾,污水包围着时,我们才开始意识到,我们那原来充满诗意的环境被毁坏了,文学创作的土壤也因此受到了毁坏,我们很难再写出古诗词中的幽美诗句。

毋庸置疑,幽美的生态环境,为古诗词创作供应了丰富的土壤。

看到长江,李白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涯流”;看到黄河,陆游写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看到落日,王勃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到雪景,岑参写下“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幽美的生态环境促进了诗词文学的发展,同时,无数文人墨客、诗词大家也利用诗词呼吁"大众年夜众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李商隐看到一些王侯将相饕餮终日,随意率性毁坏竹林生态,便写下了“嫩箨喷鼻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初食笋呈座中》),表达了对嫩弱春笋的惋惜。

白居易“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微风似舞腰。
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杨柳枝词八首之七》),劝诫人们不要攀折柳枝,对一草一木的悲怜情怀跃然纸上。

王建在《寄旧山僧》中写道“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光鲜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救助生命的行为。
他的另一诗作《题金家竹溪》中所说的“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提及的也是如何调度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问题。

中国古代诗词所讲意境,在很大程度上讲的便是环境的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词可以保护环境,环境保护也可以促进诗词的发展,这便是诗词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来源:环境保护杂志

作者:卢齐心专心 福建省海峡生态字画院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自其它媒体,我们尊重原创,本文仅供互换分享,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

图文编辑:姜佳、王振娟

联系电话:010-8355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