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咏山诗哪家强?还是诗圣杜甫。在浩瀚咏山之作中,杜甫的《望岳》是唐诗中难以超越的经典。杜甫23岁进士落第,而后开始了一段漫游生活,这时候的他虽也落寞,却不失落凌云之志。他在游览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全诗大气磅礴一字不可改,短短40字试与泰山争高低,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咏山诗,若是有了一个“高”字,彷佛就落了下乘,以是墨客们在写山时总是不谋而合的不用这个字,而不用这个字又如何写出山之巍峨呢?杜甫在开篇就用了一个问句:东岳泰山风景几何?他的回答是:走出了齐鲁之境,山色仍依稀可见。
由于被山之高山之美震荡,以是才会有此一问,以是开篇即是情语。而“齐鲁青未了”更是神来之笔,用再轻描淡写不过的5个字,写出了泰山的绵延之势。对付这一句,明朝文人周珽的评价是:五字雄盖一世 ;而清朝的黄周星更表示:只此五字,可以小天下矣。
三、四两句是承接上句,有了前两句的一问一答,墨客开始细写山之美:泰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会聚万种美景;而山南山北将阳光分割,一半如清晨一半似薄暮。在这两句中,墨客用“钟”和“割”两个动词,使静态的山有了灵气,诗圣炼字的功夫可见一斑。
五、六两句引入白云和归鸟的意象,白云层层叠叠,在山壑中飘荡;归鸟翩翩,在面前飞舞。墨客不直接写山之高,而是用白云和飞鸟来衬托,同时为我们刻画出一幅宛如瑶池的白云飞鸟群山图,令人如身临其境。
末了两句是备受推崇的千古名句。诗名为“望岳”,前6句实在都是一个“望”字,可见墨客并未登上顶,但在看完泰山美景后他产生了一定要登上泰山” 一览众山小“的想法。这两句将泰山与众山比拟,大气磅礴,抒发了墨客不惧艰险,俯视统统的年夜志,值得一读再读。
有一种霸气叫隐约间的霸气,杜甫此诗便是最佳的诠释。从开篇信手拈来的“齐鲁青未了“,到末了随手一笔 一览众山小“,我们很难在字里行间创造所谓的精雕细琢,但全诗却达到了精益求精一字不可改的奇绝,这是诗圣才有的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