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出生时有争议

但凡是个中国人,大概没有几人不会背《静夜思》。

也没有什么出奇的情由,该诗不事雕琢,却又浑然天成;用词浅白如话,却能直指民气。

李白的静夜思从第一句第一字开始就充满争议

时也、运也、命也。
人的生平,可能逃脱不了这三个字,诗歌亦然。

虽然在本日,它被冠以“千古思乡第一诗”的名号。
但该诗问世的几百年间,《静夜思》并未惊起多少波澜。

据学者考证,《静夜思》大概创作于公元726年,当时的评论家,并不以为该诗如何的上品。
贺知章与李白相遇于742年,他惊异于李白的文采,是由于《蜀道难》。

不可否认,《蜀道难》同样是千古名篇,但是单论传唱度,此诗比之于《静夜思》,则相去甚远了。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编选李白、杜甫、韩愈和欧阳修四家诗时,他“以李白最下,俗人多疑之”。
王安石对李白贬损最多,其缘故原由便是他的诗歌较俗,十首诗歌中倒有九首,写美酒和妇女。

宋代绅士赵次公,论及李白诗作时,也曾慨然言道:“多在于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正何补于教养哉?”

赵学究的意思是,写诗是要教诲人的。
公民群众没有受到教诲,你写得再好有什么用?

赵次公说完此话,一千多年之后,中国出了个说“三俗”相声的郭德纲,他表示很理解李白的感想熏染。

光阴荏苒,赵次公的衣钵传人一贯都在,但令人欣慰的是,李太白可能也不会消亡。

言归正题,《静夜思》兼具“近俗”和“于教养无益”两大特色,该诗不但不能算名作,可能还是李白诗歌中的败笔。

传播时有分身

流传至今,《静夜思》统共有四个版本。

说来可笑,本日被你我所闇练背诵的版本,还是一个盗版,或者叫臆改本。

就文本的源流概况而言,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中的《静夜思》,才算是所有版本的正宗。
该版该当是李白亲手所作,全诗内容如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昂首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至于你我所熟习的那版,出自于明万历年间的《唐诗选》,该书的编选者,和李白是同一个姓氏,乃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文艺复古运动“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

为了避免混乱,笔者姑且拿这两个版本作比较。
由于是传唱千古的诗篇,各种版本孰优孰劣,一贯是后世学者辩论的焦点。

清代学者王尧衢,认为万历年间的改编更胜一筹。
他认为该诗的意境,在于不经意间。
开篇首句着一“看”字,就带有目的性。
而且,他还说道:“如用‘看’字,则‘望’字有何力?”

王尧衢的意思很明了,他认为李白原诗中的“看”字并不高明,第一句就用了此字,第三句的“望”字,就没有了力量。

反对者的不雅观点也很明确,是谁规定李太白当时必须是睡着的,就不兴人家带着目的性看玉轮?

至于王尧衢的论调,乃至有个日本学者就表示不能认同。
该学者叫森濑寿三,他的名头也其实不小,此人可能是第一个创造《静夜思》有不同版本之人。

森濑寿三在文章中指出:“看”作为动词,与第四句之“低头”、“思故乡”交相呼应,勾引读者神往故乡。
“看”字在全诗中,是起连接浸染的主要词语。

古人写诗,务求以精简的字眼,表现渺邈的意境。
诗歌第三句中,各自为“望山月”与“望明月”。
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差以千里的差异。

想要“望山月”,墨客一定是在“床前”,言明了墨客的位置;一个“山”字意味着高远,“举头”与“低头”更有立体感。
比较之下,“望明月”显得直愣而单调,缺少想象的空间。

但反对者又说了,还是“昂首望明月”更高明一些。
“望明月”承接首句的“明月光”,这样的承接,自然而稳妥,在修辞学中被称作“复叠格”,是很高明的用法。

万历年的《静夜思》因何能流传?首当其冲的,便是“复叠格”的利用,加深了诗歌的音韵和美感。

朗朗上口则易记,记住了才可能流传。

完备可以想象,关于诗句的辩论,永久没有停下的迹象,只怕李太白在世,也很难定夺孰优孰劣。

第一字有内涵

哪怕是李攀龙版的《静夜思》中,也包含了无尽的辩论。

更确切的说法是,李太白诗歌的第一句第一个字,就充满了争议。

很多学者纳闷,“床前明月光”的“床”,到底是何种家具。

真假如躺在床上,正凡人该当很难既举头又低头。
其余,如果是睡在床上,房间内怎么可能结霜?既然不结霜,李白怎么可能瞎联系,难不成墨客又喝多了?

李白还写过一首《长干行》,个中就有类似的例子。
这几句诗歌同样千古流传,却也颇值得玩味: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小男孩骑着竹马,绕着床跑追妹妹,他就不怕挨骂吗?诸位不要说笔者吹毛求疵认去世理,提出疑问的,乃是大名鼎鼎的郭沫若。

马未都师长西席是大收藏家,也算玩过见过的主儿,他揭橥见地道:李白诗中的“床”,并不是睡觉的床,实在是一个马扎,古代称作“胡床”。

马师长西席还例举白居易的《咏兴》作为旁证:

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

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

在小舟里放下整张床,的确不太现实,而放进去一个马扎,倒显得既合理又得当。

李白自己的诗歌中,也曾经涌现过“胡床”的身影。
在《草书歌行》中,他如此描述“草圣”怀素: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诗歌中的“绳床”,又被称作“胡床”,也便是马扎。

但详细到《静夜思》中,一个马扎孤立地放在那里,多少有些煞风景。
而且,人坐在马扎上,却用“床前”、“床后”来差异方位,会不会有些矫情?

元代黄公绍所编的《韵书》中,有如下表述:“‘床’谓‘井干’,井上栏杆也。
”于是又有学者,将李白从床铺上拉下来,把墨客撵到庭院里。

将井栏比作床,在之前也有先例。
譬如古乐府诗中就有“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
”之句。

而唐代墨客李贺乃至直接以“后园凿井”为题作诗,此诗写得也极温馨:

井上辘轳床上转。

水声繁,弦声浅。

情如何,荀奉倩。

城头日,长向城头住。

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

把一天当作千年过,太阳也不会沉落。
世上最情投意合的夫妇,活得也最是无聊,一天就能看到一辈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人对水井有言不尽的情绪。
早在先秦期间,人们就唱《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种田而食。

从水井里,墨客一定也能看到家。
而《静夜思》想要表达的,即是浓浓的思乡情。

笔者不是考据派,也没有资格揭橥见地,只是纯挚地认为,井栏在此处更为切题。

生活中有谜题

罗丹说过,“生活不短缺美,只是短缺创造美的眼睛”。
诗歌本来便是美的,透过极美的诗歌,我们又创造,一个个俏丽的迷题。

可气的是,这些迷题可能就埋藏在,你我最滚瓜烂熟的诗篇中。

老谈乐意再举两个例子,供各位高士娱乐。

李白为人狂傲,且嗜酒如命,杜甫于是写道:“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诸位不以为奇怪吗?李太白人在长安,不是在威尼斯,天子宣他进宫,有必要坐船去吗?

宋朝的陆游,写过一首《钗头凤》。
词中开篇两句为:“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用“红酥”来形容美人的手,是不是有点过于夸年夜?将美人的手,和美酒并列,是不是有些不伦不类,大煞风景?

古人讲“诗无达诂”,对付同一首诗,没有通达或者一成不变的阐明。
这正是诗歌独占的魅力所在,这亦是该"大众年夜众号存在的缘故原由。

还是希望诸位喜好。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总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