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气勃勃的杜鹃
杜鹃的叫声常日涌如今春末夏初,此时正是大自然最为活气勃勃的时节,鲜花盛开,树木葱茏,麦熟禾青,繁盛热闹繁荣的杜鹃啼叫恰好表示了大自然的这种发达向上。比如唐代著名墨客王维就在送其好友李使君梓州履新时写下这样的诗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生泉。”(《送梓州李使君》)层峦叠嶂的群山、险要深邃的岩壑、高耸入云的大树,再加上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鸣叫,蜀地的如此勃勃活气,怎能不叫人精神为之一振,从而不怕蜀道之困难而奋勇向前呢?
二、伤春惜春的杜鹃
春末夏初虽是一年最为活气勃勃的时节,但也意味着一年中最好的时节行将逝去,百花虽然开得正艳,但也意味着立时就要逐渐凋零,而此时,杜鹃的啼声恰好在提示人们春天就要过去了,从而触动人们心中的伤感,让人既无可奈何,又希望挽留这美好的春光。比如贺铸的“子规啼血,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柳梢青》)秦不雅观的“杏园干瘪杜鹃啼,无奈春归。”(《画堂春》)朱淑真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蝶恋花》)王令的“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送春》)窗外传来杜鹃阵阵无情的啼叫,伴随着这哀伤的鸣叫,春天就要离开我们了,这统统都让人那么无奈而又无助。杜鹃啊,为什么你这昼夜的悲鸣,也无法把东风唤回来呢?虽然光阴难留,春光易逝,美景不常,但杜鹃的啼声也见告人们,不要辜负这大好的春光,要奋发向上积极有为。以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伤春的杜鹃实在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号角,蕴含在这个杜鹃背后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三、催种劝耕的杜鹃
杜鹃啼叫的时候正是芒种时节,此时正是春耕大忙的时节,而杜鹃的叫声恰好又是“布谷布谷”,听起来就像是在劝农夫及早下田,快快种谷。比如杜甫的“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洗兵马》)陆游的“季候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匆匆驾,那为国催耕。”(《嘲布谷》)元好问的“莘川三月春事忙,布谷劝耕鸠唤雨。”(《寄赵宜之》)姚鼐的“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山行》)这些诗句都描写了杜鹃不辞费力劝农夫珍惜时节及早播种,特殊是有的诗中用一“劝”字,将杜鹃叫声人格化,更显得生动而富有情味。
四、闲适悠然的杜鹃
杜鹃活动的时节正是春末夏初,杜鹃活动的区域多是山谷乡野,这个时令,这种环境,让人觉得闲适而悠然,以是,墨客们便常常用杜鹃来表现田园生活的悠然清闲和闲适湉淡的心情。比如沈佺期的“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夜宿七盘岭》)温庭筠的“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碧磵驿晓思》)苏轼的“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黄庭坚的“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浣溪纱》)陆游的“纷纭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初夏绝句》)翁卷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村落庄四月》)这些诗的意境清新明快,通过杜鹃描述了惬意宁静的生活。
五、思归念亲的杜鹃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都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大主题,而杜鹃凄凉哀怨的啼叫仔细听起来有点类似“不如归去”,对飘泊羁旅的游子而言,这种凄厉的叫声很随意马虎引起他们的共鸣,勾起他们的乡愁,想起身乡的亲人。李白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柳永的“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安公子》)杨万里的“自出锦江归不得,至今犹劝别人归。”(《闻子规》)王澜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念奴娇》)周在的“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闺怨》)等诗,都因此杜鹃的啼声表现游子的思家之情,做客之愁。而唐代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春夕》)一句更是充满了凄冷、凄凉、愁惨的气氛,月下子规凄厉的啼声更是让人触景伤怀,产生一种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伤感。
六、悲苦哀怨的杜鹃
杜宇也称望帝,是古蜀国的国王。杜宇晚年时,蜀国发生大水,宰相鳖灵通过管理水患在百姓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于是借机推翻了杜宇自主为王。杜宇逃到深山之中,数次谋划夺回王位都没有成功,去世后怨魂化为杜鹃鸟,昼夜一直地号泣,直到嘴角流出鲜血。以是,文人们便把杜鹃当成一种悲情的鸟,常常借用杜鹃的号泣来表达内心的悲苦哀怨。比如鲍照的“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干瘪似人髡。”(《拟行路难》)李白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白居易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罗邺的“花时一宿碧山前,明月东风叫杜鹃。孤馆觉来听夜半,羸僮相对亦无眠。汝身哀怨犹如此,我泪纵横岂有时。”(《闻杜鹃》)杜荀鹤的“啼得血流无用途,不如钳口过残春。”(《闻子规》)余靖的“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怨。”(《子规》)秦不雅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毛文锡的“春更阑,春恨切,花夫君规啼月。”(《更漏子》)等诗,都是利用了杜宇化鹃的典故,来感叹自己的出生,表达自己的悲苦。
七、悲痛亡国的杜鹃
蜀王开明十二世的时候,秦惠王派大军进攻蜀国,很快蜀国就灭亡了。已经化为了杜鹃的望帝杜宇眼见故国灭亡却无能为力,只能终日哀鸣,蜀人听到这声声啼唤,知道这是旧君望帝在怀念故国。再加上杜鹃本身就蜀王杜宇失落去王位之后化成的,它的悲鸣每每能勾起人们的国破家亡之恨。由此,杜鹃便成为了出生凄凉的亡国之君的化身。于是,墨客们便将杜鹃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用杜鹃来表达亡国的悲痛。比如杜甫的“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杜鹃》)吴融的“化去蛮乡北,飞来渭水西。为多亡国恨,不忍故山啼。”(《歧下闻杜鹃》)吴融的“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子规》)花蕊夫人的“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立时时时闻杜鹃。”(《采桑子》)文天祥的“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真山民的“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杜鹃花》)这些诗句都通过杜鹃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抒发了失落国难归的伤痛。